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钢

  摘要: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后果,然后从制度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和银行自身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并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的披露和传播,包括建立诚信档案和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和信贷内控机制、创建新型银企关系等。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贷
  
  一、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由于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分割。在信贷市场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它们的银行业务几乎都集中在某一家银行,也有某一产业的企业,它们的业务几乎都集中在一家银行办理。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相互关联的企业彼此影响,愿意把业务放在同一家银行办理,而事实上其它银行的贷款条件可能更优;而银行也倾向于接纳哪些关系较好的比较熟悉的企业,并由既得客户介绍和发展新客户,毫无疑问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
  (2)业务分割。在业务上,由于对客户不完全了解,一些银行只开展传统的业务,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不愿意去开拓新的市场。而客户因为对银行的不了解,由于“从众心理”,会将某些业务选择特定银行。举个例子,有些企业长期以来都认为中国银行是国际业务的专业银行,所以它们的外汇业务只相信中国银行。但事实上其它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现在都经营国际业务,某些地方它们的国际业务市场占比还很高。这样一来,这些企业与外汇有关的贷款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贷款等自然也集中到中国银行。
  (3)企业“贷款难”与银行大量资金闲置现象并存。一方面,由于扩大规模或者上了新的项目,一些企业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但苦于找不到可以相信它的银行对其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某些银行存在大量的信贷资金却找不到理想的企业进行投放,造成资金的闲置。
  (4)多头放贷。由于当前征信系统不健全,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为部分客户超越其偿债能力而放贷,造成多头放贷。这在一些大客户、优质客户身上经常发生。
  
  二、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金融运行效率,加大了金融运行风险,影响到金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信息对称与否直接决定着金融资源配置能否实现帕累托最优。在极端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信贷市场的萎缩。
  首先,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运行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的收集采样、分析处理、构思对策和传递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甚至在得出相关结论并执行相关对策时已时过境迁,金融运行的效率因信息不对称而大打折扣。
  其次,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金融运行风险。信息对称与否直接影响到金融资源供需双方的供给与需求决策。例如,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理性决策等受融资者提供信息的影响;而融资者的融资偏好、经营决策等又反过来受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影响。
  第三,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即贷款配置不均衡,资金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是由于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现金流量较为充足,信誉好,所以容易获得银行资金。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猜测,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社会资源因而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第四,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贷款发放给某些资信不佳的企业,从而造成贷款潜在风险。而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甚至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业务,从而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使银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第五,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信息不对称会加剧信贷市场的萎缩。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社会普遍存在悲观预期。大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银行信贷资金面临巨大的风险,又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分辨企业的好坏,因而银行对资金的贷放相当谨慎,银行业普遍“惜贷”。银行此时的“惜贷”行为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困难,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一大批企业支撑不下去而倒闭,社会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这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进一步减少。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持续减少和普遍的“惜贷”行为,导致了信贷市场不断萎缩。
  
  三、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从制度方面来看,由于我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关的约柬机制还不成熟,因而就给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达到利人利益的微观主体以可乘之机。当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并形成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这就信息不对称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就非常严重。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业存在信息披露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分为隐性披露成本和显性披露成本,前者主要指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可能吸引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该产品或服务市场,从而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后者主要指信息编制成本和信息传播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中小企业会在信息披露成本与外源融资所获得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外源融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信息也必然是经常变化的、流动的,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企业总是先于银行而知道。如果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打算向银行传递这种新信息,或者虽然打算向银行传递但传递得不及时,那么银行与企业之间就会形成新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化、集团化和联合化造成了企业行为的复杂化、经营的多角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的这种复杂组织管理特点和生产经营关系使得银行难以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金流向,这在客观上会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一些企业在信誉和道德方面存在问题。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需要借款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隐藏企业的不利信息,干方百计套取银行资金。比如,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就是企业最常用的欺骗手段之一。即使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但财务报表失真的概率依然很大,因为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还很不规范,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师事务所串谋共同欺骗银行的行为并不少见。因此,银行依然须面临对企业偿债能力判别失误的风险。
  (三)银行内部原因
  ①在我国,银行上级与下级是授权经营的关系,因此,总行和分行、分行和支行、支行和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和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即层层授权、层层代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不断延伸,致使委托代理链条拉得过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从而在银行上下级信息的传递方面形成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银行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首先,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都因为有各自的利益目标,难以实现客户资源的信息共享,信息非均衡在所难免;其次,由于委托代理链条拉得过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信息的传递存在时滞,因而银行内部的信息传递缺乏效率;第三,中间过程对信息筛选过多,使信息的真实性降低。

  ②银行还面临着内部的道德风险。一些信贷人员因为工作量大或者比较懒惰,在接到贷款申请时不去实地调查分析,或者实地调查了却并不深入,因而所掌握的信息就难免有限,还可能会失真。还有些信贷人员道德意识薄弱、立场不坚定,为了个人利私,很容易被那些急需资金的企业俘虏,他们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来骗取银行资金,这样,信贷员向上级领导提供的信息自然是有问题的,在一线信贷人员和贷款审批的相关领导之间就造成了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③一些银行获取信息的方法过于简单,信息获取的渠道过于狭窄,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很大的出入,从而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
  ④银行内部的责任追究制度有待于完善。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实行贷款集体审批制度,这一制度的一个缺点就是假如贷款出了问题,那是集体的责任,损失由银行来承担,而信贷员个人要么不会受到追究,即使追究也不会有很有很重的惩罚。这样,一些信贷员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多拿奖金,就会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客户的质量。他们对客户来者不拒,甚至还在怎样取得领导的同意上帮客户出主意。
  四、银企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探讨
  (1)建立诚信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对于不良信用的企业要登记在册,进入诚信查询系统,使得不良信用的企业将来在信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这样,任何企业就不敢故意隐藏信息和欺骗银行,也不敢轻易违约。
  其次,要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市场。信用评级可以对借款人未来债务清偿能力和信赖程度进行评判,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但是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还很不规范,一些评级机构为了争取客户,往往故意提高对借款人的评价等级,这样的评价结果对银行来说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建立信用评级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评级机构的行为,净化评级市场。
  (2)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就给各微观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利益以可乘之机。因此,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对于银行内部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应视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惩罚。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这样可以增加信息不对称环境中借款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减少欺诈的期望收益,有利于缓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增加贷款的能力。
  (3)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和信贷内控机制,从银行内部克服信息不对称
  首先,要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收,已发现的不合格员工坚决清退。
  其次,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多渠道了解企业状况,加强对客户的信息生产。银行在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涵盖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统计局、供电、自来水公司、通讯、房产、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各类媒体、各类公告、企业自身的各类信息,了解并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二是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本地实际情况,有规划的发展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三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相关风险点,制定出简洁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贷后检查要切实深入下去,不能流于形式。四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五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六是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一定要严格审核,必要的时候可要求客户提供知名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保证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同时,贷款审批也不能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而要改进贷款审批理念。另外,要进一步完善贷款的担保制度,加强贷款抵押担保原则在规避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4)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
  第一,银企之间要建立良好而持久的合作关系。银行和企业作为信用链的重要节点,只有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才能巩固各自的长期利益,这一点必须成为双方的共识。银行可以向重要企业的董事会中派驻代表,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来往及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的判断等,搜集企业全方位信息,为银行决策提供依据。银行由于业务的广泛性,在掌握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行业形势方面具有信息优势,所以银行可以提供给客户做决策参考,可以减少企业决策失误。
  第二,要设计信贷合约,形成激励作用。银行应根据不同风险的客户,与企业谈判确定不同利率和担保条件,做到不同资信等级的客户区别对待,以便激励企业按期还款。
  第三,要提高自身监管质量,实现预警功能。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监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贷行为,防止出现借款人利用银行间信息传递不畅的缺陷,通过多方借款实现循环质押和循环贷款。密切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贷款物质保证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经常关注客户基本结算账户的变动情况,及时发现信贷资产质量转劣的苗头,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五、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致使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缺乏效率。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缜密的贷款审批流程,防止银行因信息不对称而把资金贷给不合格的客户;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使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Akerloff. G.“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2]Stiglize, J.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
  [3]陈学彬.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端.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市场结构的影响.当代经济科学,2001(3)
  [5]张玉明.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M].上海:三联书店,2001
  [6]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2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