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飞榕 郭莹莹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CSR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将CSR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研究新进展及其实现机制等做了较为综合的介绍。学术界对CSR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的深入,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起到了积极而又广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的产生与发展;CSR研究新进展;CSR实现机制
  
  引言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消耗大量的社会环境资源,由于企业没有及时采取一定的防范及补救措施,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企业行为外部性的关注,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趋高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的文献,揭示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一、CSR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备受人们的关注,CSR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由Oliver Sheldon(1924)提出的。Carroll认为最早可查考的论述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文献是Chester Barnard (1938)的《管理者的职能》,J.M.Clark(1939)的《商业的社会控制》和Theodore Kreps (1940)的《商业社会质量的衡量》。
  但是对CSR的正式论述是在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期。正式研究是由Howard R1Bowen在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引起的,这本书开创了现代CSR研究的先河,并被学者们认为是第一本关于CSR的权威书籍,Carroll甚至据此建议应该称Howard R.Bowen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CSR的讨论与争论,人们对CSR的研究多起来,并在1950年代盛行起来。CSR理论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的研究上。
  (一)关于企业是否承担CSR的研究
  1.反对承担CSR
  持此观点的主要代表是Friedman,他(1962)曾明确指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的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Friedman(1970)还认为,企业仅有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合法途径去增加利润,因此像捐助慈善事业这样的行为,由于减少利润或增加产品价格对企业发展不利而不被认可。后来,Timothy Besley和Maitreesh Ghatak(2007)对Friedman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认为Friedman的观点必须在政府监管有效的前提下才成立。
  此外,F.A. Hayek(1960)、Rutherford Smith(1988)、R.Gunness(1986)、理查德A.波斯纳(1997)等也认为企业没必要承担CSR。
  2.赞成承担CSR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的支持者越来越少。早在1960年,Frederick(1960)认为“商人应该超越一个经济系统的运转,而满足公众的愿望”。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1987)认为,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标,而非第一目标,公司的第一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彼得.F.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
  我国学术界对CSR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很少有学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参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只有少数学者持反对观点,如张维迎在论述公司治理时指出,经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也可能导致经理为任何人服务,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工人阶级。
  (二)关于CSR内涵的研究
  学术界对CSR的内涵并没有形成共识,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Keith Davis(1960)首先提出了CSR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至少部分地超越直接的经济或技术利益,而存在让商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其他原因”。随后Keith Davis和Blomstrom(1971)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圈包括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产品、工作和经济增长;中圈包括改变社会价值和优先权的反应意识以执行经济功能的责任;外圈包括新出现的和未确定的责任,公司应关注主要的社会问题。后来,Keith Davis(1973)给出了CSR的经典定义:CSR是超过对企业的狭隘的经济、技术、法律要求,需要企业考虑和应对的其他事务。美国佐治大学教授Carroll(1979)认为,完整的CSR应当为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之和。
  以上几位学者所提及的CSR涵盖了各种企业责任,从而将其与企业责任的内涵几乎等同,但也有学者对CSR的具体内涵持与此不同的观点。CSR之父Bowen(1953)中指出企业界的义务是追求所有符合社会价值观与满足社会公益的所有活动。
  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Brummer(1991)将企业责任划分为四种,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CSR是不同于经济、法律、道德责任的企业责任。
  就国内研究而言,卢代富(2001)将其与他种企业责任形态相比,认为CSR有四方面质的规定性。潘士渠和张洁(2006)认为CSR的实质是企业基于长期发展的一种管理思想。但总体看来,我国该方面的研究质量、方法、深度及理论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三)关于CSR的相关理论研究
  CSR发展到2O世纪7O年代中期后研究逐步转向多重视野,相关的理论也大量涌现,如企业社会响应等。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逐渐转为对社会人因素的重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除此外,与CSR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有社会契约论、“企业公民”理论等。
  1.企业社会响应(CSR2)
  William C.Frederick(1978)首次提出了把企业社会响应作为CSR2,该理论认为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不仅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期望,还应针对变化和提升中的社会期望做出回应。许多CSR2的支持者认为CSR没有用处,因为它没有指明企业应该如何去做社会事务;而CSR2在引导管理者清楚地制定和执行社会责任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概念。但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响应可以负责任,也可以不负责任,所以企业社会响应是补充了CSR,而不是代替了CSR,CSR2应当纳入到企业社会管理当中。
  对于CSR2的定义,Frederick(1994,reprint from working paper in 1978)认为CSR2是“一个企业对社会事务响应的响应能力”。
  对于企业社会响应程度的衡量,Carroll(1979)提出了四个连续的级别:从反对、辩解到迁就、自觉。他(1991)认为企业对社会事务的响应,可以是即时性的,也可以是过程性的;如果企业是过程性的响应,那么一旦某项事务被确定需要企业做出响应,企业就做出相应的措施去引导企业做出响应。

  2.利益相关者理论
  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但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是Ansof(1965),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体和群体。Clarkson(1995)对利益相关者进一步细分,将其区分为初级利益相关者和次级利益相关者。Blair(1995)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时应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乔治・A・斯蒂纳和约翰・F・斯蒂纳认为,利益相关者模型描述了企业是各种利益的中心,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更为深入地考虑他们的决策对于各种相关利益团体利益的影响。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结合我国国情,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研究,如田田、李传锋(2005),田虹(2006),张洪波、李健(2007)等。
  3.社会契约理论
  以Thomas Donaldson为代表的“社会契约理论”坚持一种更广泛的、超出法律的社会契约,他(1982)曾提到,企业功能的基础在于社会契约,它作为特定社会中的一员,被赋予了存在和经营的权利,因而也理应有义务对社会负责。Thomas Donaldson和Thomas W.Dunfee(1995)发展了“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载体,因此企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做出反应。乔治・A・斯蒂纳和约翰・F・斯蒂纳认为,按照综合契约论,履行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合同义务是企业的责任,它暗含着企业必须符合公众的期望,是企业责任的一种扩展。金明伟(2006)认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四级契约,企业有义务履行相应的契约。
  4.“企业公民”理论
  70年代,英国“公民会社”首先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将企业看做一个不仅要创造利润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的社会公民。Zadek等(1997)提出了“企业公民基本原理三角模型”,并指出企业好公民的绩效力量来源。Dirk Matten等(2003)认为企业公民有3种表现形式:参与与企业慈善活动、社会投资或对当地社区承担的某些责任相近(有限责任)的企业;努力创造利润、遵守法律、有道德的的企业;对社区、合作者、环境都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公民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实体必须承担与个人类似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了经济行为与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的沟通与互联、服务于双方利益。金明伟(2006)认为,企业公民是企业与社会的第四契约,企业要向全社会承诺做一个愿意自觉履行其道德责任的企业公民。
  5.层次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理论主要探讨企业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及这些责任之间的关系使CSR具有了层级性。在阐述CSR的内涵时,Keith Davis和Blomstrom(1971)就用三个责任同心圈来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性。Carroll(1979)也提出了一个三维企业社会绩效模型,认为企业除经济和法律责任外,还有道德和慈善的责任,并阐述了企业社会绩效与经济目标的一致性,CSR与企业社会敏感性之间的一致性。Carroll在1991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CSR的层次责任模型――四级金字塔模型,认为CSR应囊括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的责任。基于Carroll的研究,Maignan & Ferrell提出的考察特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框架和Wood提出的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模型等。针对企业的道德要求,德・乔治(1993)提出应将其区分为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超出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积极义务和对于道德理想的渴望等三层次。
  
  二、CSR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末至今,学术界对CS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企业的财务绩效(CFR)、CSR的标准化、CSR的国际化、CSR与公司治理和供应链上CSR行为等方面。
  (一)CSR与CFR关系
  自1372年Bragdon和Marlin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以来,已有大量的文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Pava(1996)、Ullmann(1985)及Griffin和Mahon(1997)等总结了自1972年来的相关文献,结果都发现,在任何时期研究结果都有冲突,CSR与CFR的关系没有定论,但大部分研究认为CSR和CFR存在正相关关系。
  也有学者专门对CSR中的环保行为与CFR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Mark A.Cohen、Scott A.Fenn和Shameek Konar(1997)研究发现,环境绩效对CFR没有负面影响。Craig R.Carter、Rahul Kale和Curtis M.Grimm(2000)对环境购买与CFR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等条件一定时,环境购买对企业的净收益和商品销售成本有着重大的意义。
  虽然CSR与CFR之间大多数时候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影响CFR的因素过多,对其确切关系的得出还要大量的分析论证。
  (二)CSR的标准化
  关于CSR的标准化研究和实践是近几年兴起的,它使CSR朝着可操作的方向前进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这一领域,美国经济优先权认可机构委员会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CEPAA,1997)影响较大,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保护人类基本权益,是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社会责任认证标准。Jacqueline Cramer(2003)结合荷兰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企业施行CSR的一般步骤。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发明、牟瑞玲和杨海军(2005)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SA8000这一相对较高的标准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见,SA8000和非发达国家之间需要相互磨合,才不致使其成为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瓶颈。
  (三)CSR的国际化
  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企业、行业差异、地区历史及制度环境等方面。Anupama Mohan(2005)对大型跨国公司的CSR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尽管其经营管理模式存在普遍差异性特征,但其管理话语权仍掌握在总公司手中,子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公司业绩及发展需要对有关社会责任的安排进行调整;通过分析意大利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状况,Francesco Perrini等(2005)认为多数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持积极态度而与企业自身特征无关,且他们更愿承担会直接提升其所属社区福利状况的社会责任。Jonathan P.Doh和Terrence R.Guay(2006)在分析了欧洲和美国制度环境差异对CSR的影响时,发现欧洲和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CSR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同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比较应更多考虑制度性差异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国内相关的文献也不少,如陈伟宏(2006)认为CSR是当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朱文忠(2007)对跨国公司CSR的国别差异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有许多学者就不同的行业对CSR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四)CSR与公司治理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承担CSR是必要的,但如何落实则成了问题的关键。为了解企业管理层对CSR的态度,David Woodward等(2001)以英国8家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结果发现多数高层管理人员注重CSR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想通过执行CSR来提高企业的声誉。Bryan W.Husted(2003)就企业参与何种CSR活动和降低参与成本的两种战略性的决策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各种条件下最有效的CSR治理模式,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的CSR的具体实施模式。刘连煜(2001)从公司治理的制度和机制着手,探讨是企业落实CSR的监控策略和公司内部治理设计等问题。他主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不赞成目前即刻采取利害团体参与公司治理的做法。与刘连煜的观点不同,卢代富(2002)认为CSR的落实,一方面要让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另一方面要营造与CSR相适应的公司运作外部市场环境。
  (五)供应链上的CSR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迫于国际消费市场顾客的道德购买力,企业社会责任的非政府组织全球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空前高涨。Morphy、Erika(2000)提出了供应链上的“血汗工厂”,不仅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也应保证其契约运营商在社会责任方面也是干净的;Miles等(2004)研究发现“社会责任认证”对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商业活动产生潜在的影响,在全球责任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Jose M.Cruz(2006)发展了供应链上CSR的动态分析模型,并分析了多元主体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供应链中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供应链中CSR的水平不仅有风险与耗费有关,还与交易成本有关。Che-Fu Hsueh和Mei-Shiang Charg(2007)对一体化的供应链中CSR行为主体进行了均衡分析,结果发现,在合作与非合作条件下,CSR都会使供应链的总利润增加。D.Eric Boyd等(2007)研究了全球供应链中执行CSR的流程问题,认为CSR的执行机制应该有个较为公正的程序,过度监管可能破坏买卖双方的关系。
  国内对供应链的CSR问题的研究也如日初出,如蒋米仁(2006)论述了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的CSR行为等。但真正从供应链的整体性上去分析、传递和建立CSR体系乃为鲜数。
  
  三、CSR的实现机制的研究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主要是以CSR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其执行CSR的情况,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公司管理模式角度去探讨CSR的实现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从实践来看,CSR报告是促使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有效的途径。Jacqueline Cramer(2003)总结了NIDO的“从经济利益到可持续利益”项目框架下的承担了结构性CSR的19家公司的经验,并就实践过程中的知识缺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Milan(2005)以欧洲承担了CSR的90家企业为样本,发现企业的信息披露受到具体的CSR机制的限制,最终公司如何履行CSR与经营效益、环境保护、安全性的最大化、质量与创新、公开对话、技能发展和负责任的公民等因素有关。Ursa Golob和Jennifer.L.Bartlett(2006)认为CSR报告是增加企业透明度和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对话的重要途径,并比较Australia和Slovenia两国的CSR报告,发现市场压力是企业披露CSR的主要动力,相关激励机制尚待加强。此外,赵颖、马连福(2007)专门对海外企业的CSR报告中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李正(2006、2007)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构想、内容界定、计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设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CSR管理模式
  Bryan W. Husted (2003)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就在自愿、合作、内部化的条件下CSR的管理模式的最优搭配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试图通过研究给企业管理者们提供较好的参照,以减少因CSR的管理模式搭配错误而使CSR活动无效的情况的发生。
  除了以上两种实现形式外,徐挺(2006)认为,各国强制施行CSR的效果虽较明显,但没有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成的责任和利益间的冲突,企业通过EHS(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责任和利益的关系,从而可能成为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条新途径。
  
  四、关于CSR研究的简评与展望
  经过众多学者几十年来的研究和积累,CSR理论研究已达到了一定水准。就目前而言,社会各界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上已基本达成共识;许多文献对CSR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CSR的实现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对CSR与CFR的相关性研究,还是对CSR的标准化问题的研究,都为成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基础。虽然在CSR的标准化研究和实践中,发达国家的CSR运动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非发达国家而言,如何使CSR标准化以适应并促进其经济社会的稳步健康地发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企业的行为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期有效的CSR实现机制,着眼于企业、经济体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M ]. London: 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 td.1924.
  [2]Carroll,Archie B. A three -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
  [3]Timothy Besley,Maitreesh Ghatak: Retailing public goods: The economic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7.
  [4]王新新,杨德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CSR,CSR2,CSP.工业技术经济,2007.
  [5]Davis,Keith.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3.
  [6]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
  [7]Carroll,Archie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1991.
  [8]Blair M. M. Corporate“Ownership”[J]. Brookings Review,1995.

  [9]Thomas Donaldson. Corporations and Morality[M]. Prentice - Hall,1982.
  [10]Donaldson,T. and TWDunfee.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A.Communitarian. Conception of Economic Ethics [J].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1995.
  [11]金明伟.企业公民:交换的“资源”与“第四级契约”.财贸经济,2006.
  [12]Zadek S,Pruzan P,Evans R.“Building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Emerging Practices in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Report”. 1997.
  [13]Carroll.A.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Business Horizon.1991.
  [14]Craig R.Carter,Rahul Kale,Curtis M.Grimm.“Environmental purchas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0.
  [15]Jacqueline Cramer.“Experiences with structu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utch industr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
  [16]王发明,牟瑞玲,杨海军.企业社会责任、SA8000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2005.
  [17]Doh,J.and T.R.Gua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public policy and NG0 activism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institutional stakeholder perspecrive [J],Journal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
  [18]David Woodward,Pam Edwards,Frank Birkin.“Some evidence on executives view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1.
  [19]Bryan W. Husted. “Governance Choices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ntribute,Collaborate or Internalize?”. Long Range Planning.2003.
  [20]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21]Jose M.Cruz.“Dynamics of supply chain networks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
  [22]Che-Fu Hsueh和Mei-Shiang Charg.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2007.
  [23]D.Eric Boyd,Robert E.Spekman,John W.Kamauff,Patrica Werhan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A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Long Range Planning.2007.
  [24]Milan.Building a European Portrai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5]Ur?a Golob,Jennifer L. Bartlett. Communicating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CSR reporting in Australia and Slovenia.Public Relations Review33(2007)1-9.
  [2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
  [27]徐廷.以EHS推动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进程.乡镇经济,2006.
  本文系SIT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3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