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巍

  摘要: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果不佳的问题,结合我国现实需要,提出利用加强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配套建设原则。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地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要将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IRB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管理制度与系统平台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自主开发原则。尽管巴塞尔协议将内部评级法作为资本监管的主要方式,但就内部评级体系而言,它首先是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一项工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定性。内部评级体系只有与银行自身业务特点相匹配,才能发挥风险指引的作用。因此,具备条件的银行应立足于自主研发,同时辅之以外部技术支持。三是持续优化原则。随着银行业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对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为此,银行应配备一支专业化队伍和专门的机构,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三)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模式。其次要构建完整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要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也是一种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的有效方法。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央银行在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资金援助、监管、接管、破产、清算等。但这些措施对保护存款人利益而言是间接的,即首先保护商业银行功能,在此前提下保护存款人本息安全。同时,这些措施有许多负效应,缺乏对存款人利益的实质保护,防止挤兑的效果差,而保护存款人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又至关重要,因此,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率先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实践证明,该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防止挤兑和连锁破产、稳定金融体系方面有中央银行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必将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完全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并由此给存款人造成损失,引发全局性或区域性金融风波。在当前我国金融业高风险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要根据操作风险决策层对操作风险定义,深入分析引起操作风险的原因,识别各业务线和管理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种类和风险点,评估其可能的影响并明确风险标志。根据全行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和转移这些风险,或决定是否承担这些风险。并根据操作风险信息,选择适当的模型进行风险计量,或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上述风险决策支持系统,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模拟和度量,计提操作风险资本金。其次开发和应用相应的缓解和管理系统和模型,这样决策层和管理层可以较全面地把握操作风险基本情况,及时调整和转换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为了使决策层及时发现和纠正风险管理上的漏洞,并控制操作风险发生频率,减少损失,应对操作风险状况和操作风险程度实行实时监控,并设置相关的、系列的监控指标来反映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趋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我们顺应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构建更合理和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采取适时而进的新方法,积极度量风险,科学管理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才能获取与之相匹配的收益回报。
  
  参考文献:
  [1]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3,2:40-43.
  [3]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J].金融研究,2003(10):1-6.
  [4]夏志凌.当前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及对策探析[J].金融会计,2006(7):7-9.
  [5]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483-487.
  (作者单位:朝阳市商业银行汇通支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3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