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能源金融战略的新图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茉楠
鉴于当前能源日益凸显的“准金融属性”,能源金融正从能源资源中裂变出来,大大推动了能源金融垄断国美国在新的全球分工重组中获得巨大套利空间,因此我国需要把能源金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
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因此,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海外能源战略面临着洲际资源战略合作、地缘政治资源利益、国际金融秩序、全球产业链、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诸多风险,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制定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的一个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和外汇储备与能源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
从现代金融角度看,能源基金是能源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可以成为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有效途径。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可以包括海外并购基金、产业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三部分,在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不仅支持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为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也可以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和定价权。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年至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大约需要2.3万亿美元,显然,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能源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能源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能源战略储备银行,并允许他们在能源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能源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能源战略储备现货。
能源行业的融资方式除外储及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还有大量的可转换贷款、次级贷款、票据融资、股票融资、长短期债券融资以及引进外资,今后还可以通过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资产支持证券、信托租赁等融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贸易融资体系。
目前国际上有8000亿至10000亿“石油美元”在流通,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我们不能不尽力寻求石油交易的货币多元化,寻求与交易国之间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在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背景下,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已是必然趋势,这为中国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结算机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人民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与周边国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使其逐渐“区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以确立对我们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近期我国与多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必将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以及“石油人民币”启航奠定坚实的基础。(摘自2009年6月10日《上海证券报》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9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