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振远 董 峻

  
  如果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让农民直接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抓手,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性转变,那么,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正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决定的。
  
  农业出现重要转机
  并未改变“薄弱环节”地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虽然去年“三农”各项指标都有所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农业生产能力没有明显提高,现在粮食生产甚至没有恢复到1997年时的历史水平。
  如何保持“三农”刚刚出现的好势头?如何破解制约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题?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分析认为,既要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思考农业,又要跳出农业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既要从农业发展新阶段出发思考农业,又要着眼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向谋划农业;既要从国情出发思考农业,又要着眼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谋划农业。只有用统筹协调的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农民增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切身利益,是新形势下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首先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贯穿这一主线。
  
  调动各方积极性
  让农业不再“一头热一头冷”
  
  中央将“三农”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举世瞩目。翻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继续”、“加大”、“扩大”、“进一步”等字眼增多,透露出中央支农政策的范围在扩大,力度在加大,层次在提高。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让农民深得其惠,不少农民曾担心:国家支农政策会不会变?给农民的补贴今年还发吗?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去年“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的451亿元全部保留,并将得到加强。这说明,尽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丝毫没有忽视农民的增收问题。
  人们还注意到,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调动地方积极性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财政将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等因素,对粮食生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补助。
  专家们评价说,这样的政策措施指向明确,具体可行,体现了口号与实际、工作与考核的一致性,对粮食大县是个积极的信号。相信政策效应会放大,对今年粮食主产区将起到“稳压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
  “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立法让国家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彰显出中央正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比如,文件提出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加大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抓紧制定农村金融改革方案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解决多年来基层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抓紧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县域吸收的邮政资金要回流农村。这些新政策,无疑将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业缺乏吸引力,关键是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杜青林说,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我国将着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加快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现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发布。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要靠改革来解决,“三农”问题要靠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这是中央总结的一条基本经验。今年一号文件透出的信息正是:中央正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让大量财政和社会资源施惠农业和农村,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有了这一战略保障,我国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据新华社2005年2月1日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1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