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财务报告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卞文英
[摘 要]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财务报告具有向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内容简单、时效性不强、灵活性不够、方式单一等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报告 发展趋势经济信息
一、内容复杂化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财务报告的目标由于会计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但核心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总体上,财务报告的内容应拓展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知识资本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要依靠知识型全能人才,要点放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开拓未来市场价值来保证足够的市场竞争优势。在此种形式下,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增加,有形资产的比例则随着降低。因此必然实现财务报告重点的指向偏移,势必要求准确及时的报告无形资产、人力资产的价值。
2、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状况无直接关系,但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的各类信息,着重于定性分析,其揭示内容和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具体包含:发展前景规划、管理决策部门的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效益的预测、将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信息。
3、社会责任信息。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现行财务工作忽略了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已不再适应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日渐严格的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由此,披露环保方面的信息已成为改进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4、公允价值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公允价值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更多人的承认及应用。我国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我们有信心,在知识经济时代,当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得到解决时,一个崭新的以这一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绝不会再是空谈。到那个时候,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无法进入财务报告的信息将以这一计量属性的方式进入,因而大大增加会计计量对象,丰富财务信息的种类以及数量。
二、多元化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收取或查阅财务报告将成为一种必然。在信息表述方式上,不再限于表格与文字,则是更多的运用音像与图形恰当地表达信息更深层含义,使信息的表达更直观、更易被使用者接受。所以,未来财务报告应该是在网路上传输的、表式文字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单易懂的实时报告。
三、多样化模式
1、差别报告模式。此种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由报告单位为不同用户提供时间或内容有区别的财务报告。通过此种报告,既可以满足特定用户及其集团的特定信息需要,又可规避因广泛对外披露而对单位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在国内,有必要为两类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二是从会计行业规范视角,建立有区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法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在提供与编制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内容、格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施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安排。对小企、事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揭示的豁免,允许按简略形式提供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而无须现金流量表;对大企、事业则必须按规定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事业可以视自身具体情况在以上两种报告中做出选择或是提供详尽程度界于二者之间的财务报告。不同规模企、事业的信息用户对信息存在差别要求,此种信息揭示制度满足了不同用户对信息存在差别的要求。
2、多栏式报告模式。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一样的,这种假设暗含了使用者对单位业务都持有相同看法,这致使当存在多种方法时,只应用一种方法并提供一种信息。单一信息不适宜比较不同方法下得出的结果,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因此,人们提出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处理,并将因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给予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
四、结语
未来的财务报告与现行一样不仅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要充分兼顾“效益>成本”的原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充分准确,易于用户理解和接受,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事业单位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前景做出恰当的判断。财务会计发展到现在,并不是“一次革命”就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近、逐步改良的。科学发展具有继承性、可靠性,而且可靠性始终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衡量信息质量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冯云廷,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祁彩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2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