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大鹏
[摘 要]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绩效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本文提出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日益创新的金融服务,并分析了实施的可行性和对改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的重要意义,最后对企业如何充分利用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 营运资金管理 应用
一、引言
营运资金如同人体内的血液,它的生命在于“活”。营运资金周转越快,企业价值增值的速度就越快,企业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反之企业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陷入“黑字破产”的困境。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企业内部资金循环与外部金融市场资金循环是紧密联系的。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对改善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金融服务应用的可行性
1.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对于企业的CFO来说,营运资金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不仅需要把握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因素而且需要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以便实现对营运资金更有效的管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孤立的对单一会计要素进行分析与控制,忽略了营运资金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打破以往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界限,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关系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外部金融市场等有效结合起来。管理理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寻求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改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2.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资银行凭借其拥有的国际品牌声望、完善的经营管理和创新的差异化产品积极抢占中国市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积极推进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原则,把客户作为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其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企业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最大的受益群体。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金管理的外部环境。
3.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上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对于非金融类企业而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也为企业与银行进行信息共享与密切合作创造了条件。对于金融类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使银行传统业务的处理实现了电子化,而且有能力向客户提供更多金融信息增值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与难度。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业务的兴起为金融类企业未来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金融服务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筹资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在资金顺畅流转中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在实务中,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和大额应收账款问题,导致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因资金不足而受到严重限制。选择适合的商业银行,有效利用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是企业在“现金至尊”时代下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企业接受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保理池融资、现金池等。
1.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营运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动会形成一条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的价值链。供应链融资使得整根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模式,银行能够准确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通过核心企业的优质信誉,为它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注入资金。这项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供应链上个别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使得价值链上每一个节点的企业都能做到按时供料生产、准时配送、及时付款。只有整个链条都处于高效运转状态,企业才能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2.应收账款抵押
应收账款抵押是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同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信贷限额条件下采取随用随支的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短期借款的融资方式。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物权法》将应收账款纳入质押范围,企业可用于担保融资。这为该项业务在中国的开展扫清了法律障碍。以往企业进行融资多是依靠不动产进行担保,有些企业因为抵押担保资产不足导致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开展具有良好前景的投资项目。现在法律将应收账款纳入担保财产范围,一方面,企业可以有效解决应收账款造成的资金沉淀问题,将会计账面上的应收账款转化为企业实际可以使用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拥有更多可供抵押融资的资产,帮助企业及时筹足经营所需资金。
3.保理池融资
保理池融资是卖方将其对特定买方或所有买方的应收账款整体转让给银行,银行以应收账款的回款为风险保障措施,根据稳定的应收账款余额(最低时点余额)向卖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业务。保理池融资也是针对企业应收账款开展的一项业务创新。利用“保理池”可以将企业对不同客户的应收账款汇集到一起集中使用,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坏账担保、买家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服务。保理池融资帮助企业实现应收账款的提前兑现,大大降低了企业因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所带来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这项业务使合作银行充分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中来,企业可以全方位改善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保证企业未来良性发展。
4.现金池
现金池基本操作模式是以集团公司总部的名义在银行设立集团现金池账户,同一集团下不同成员单位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每日定时将资金余额上划总部现金池账户,用款时需要从总部现金池账户提取。现金池不仅满足了当前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集团总部加强对成员单位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的掌控。现金池将集团内各个公司的资金汇总起来统一调配集中使用,避免一部分公司因资金盈余造成的沉积浪费,也帮助一部分资金短缺的公司渡过难关,减少因资金不足进行融资所增加的财务费用。现金池业务在使用中应当注意主账户和成员公司账户之间无论是上划还是下借资金,对产生的利息收入需要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四、企业如何充分应用金融服务
1、遵守现行国内法律制度
目前,国内现行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并非亦步亦趋,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明显落后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速度。例如电子票据的应用虽然可以提高票据业务办理效率、节省企业交易费用,但是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非纸质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有些产品在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上是一种先进、成熟的银行产品,但是在国内却缺少相应法律制度的保护与认可。所以企业在实际应用金融产品与服务时,首先应该关注其在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遵守现行的法律制度,规范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第二企业要密切关注法律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和国家政策导向。一旦一项制度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会尽快修订完善,以保证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更为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发挥最大价值。
2、识别并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选择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愿景的商业银行非常重要。这个银行必须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承诺和成本效益措施,并与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以华夏、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以花旗、汇丰为代表的外资银行等,各个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风险存在一定差异。在选择商业银行及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时,企业需要设计一个专业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金融创新能力、产品收费标准、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出核心竞争力强、战略目标一致的金融机构作为企业长期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理财活动,实现企业与商业银行“双赢”的目标。
3、提升企业信誉和抗风险能力
“人无信不立”。同样企业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信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很难立足发展。信誉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对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筹集资金等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商业银行在做出是否合作的决策以前也会对企业的资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测试,以尽可能降低自身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等途径给社会公众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通过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公认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做出权威的评价结果。另外,企业日常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制度,不断降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和抗风险能力赢得商业银行的信任与支持,以充足的营运资金来应对市场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濮秀君,吕顺利.中西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四川预算与会计,1999;1
[2]王凡.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会计系,2007
[3]严晓燕.商业银行客户服务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93-295
[4]张卓其.电子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5]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杨立霏,张欣怡.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7-2008.会计研究,2009;6:51-57
[6]中国资金管理网.在国内建立现金池所应关注的政策问题
[7]欧阳伟民.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及票据电子化处理的重要意义.金融时报,2009;6:1
[8]Hadley Leavell.International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The Business Review,2006;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2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