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国企“生态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国进民退的喜与忧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非均衡发展、非市场推动、非对称;中击直接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这是新国企竞争力提升的体现,还是部分民企经营观念的进化?
  
  确切地说,本期“特别报道”的主题是在饭桌上最终敲定的。
  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金鑫做东,邀请到七八名来自海峡两岸的并购重组专家、学者,他们中:有的曾经挂职于国资委,有的参与过著名国企的兼并重组案例,有的现任著名投行大中华区负责人。
  他们通过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拓展,终将《新经济导刊》记者从困顿深处带到了柳暗花明。
  这轮“国进民退”产生的特定背景是什么?民营企业在此浪潮之下模式命运是否会发生转折?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如何厘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中小型国有企业在进行产权改革过程中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则案例:
  一是,中粮入主蒙牛。7月6日,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出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20%的股权,成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随后,在中粮集团总部新址――北京福临门大厦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和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联袂出席。宁高宁强调,中粮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中粮不参与蒙牛具体经营管理;而牛根生则表示,蒙牛并非因为资金链有问题才与中粮合作。
  二是,山钢收购日钢。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山东日照举行,山钢集团董事长邹仲琛、日钢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分别代表重组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双方将采用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的方式进行重组,山钢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钢则以其经过评估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至此,备受关注的山东钢铁集团收购日照钢铁案终于尘埃落定。
  时隔仅仅两月,两则并购案的结局虽然都是以国企收购民企告终,但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的态度却截然相反。面对国企的收购,前者是心向往之,后如释重负;后者则是极力挣扎,虽也曾经历了反收购暗战,但无可奈何只能割爱投诚。事实上,危机之下,民营企业纷纷选择“委身相随”,国有企业则频频“趁虚而入”,案例不胜枚举。
  这在煤炭行业的表现最为明显。9月23日,山西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座谈会。山西省省长王君在会上要求,9月底前全部完成正式协议签订,10月底基本完成主体企业到位和证照过户换发工作,11月全部通过验收。
  以山西五大煤业集团(焦煤、同煤、阳煤、潞安、晋煤)以及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等国有大集团为整合主体,到2010年底,山西矿井数量将由原来的2600多座压减为1000座,企业主体从2200家缩减为130家。在此精神指引下,山西省新的煤炭产业格局将很快形成,大批小煤矿将彻底走向消亡。
  在地产界,这种现象则更为抢眼。今年以来,央企逐渐取代了民企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的主角。在北京,国企背景的中化方兴竞得备受关注的广渠门15号地块,以40.6亿元成交;在上海,绿地集团拿下“2009上海最贵地”,投资金额达12亿元。在广州,广州城建集团竞拍下今年的广州地王,溢价高达154%。在重庆,重庆鸿恩寺地块经过80多轮竞价后,被保利地产以38.1亿元摘得……
  资料显示,在这场“圈地运动”中,保利、金融街、绿地集团以及部分城市的城建集团等大型国企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而民营企业成为绝对的配角。除了与国有资本合作“曲线拿地”外,民营企业几乎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9月7日,万科与中粮地产以22亿元的价格联手拿下“房山区长阳镇(长阳镇起步区1号地)居住、文化娱乐项目用地”,溢价162.6%。
  此外,川航注资鹰联、凤凰传媒收编共和联动、宝钢入主宁钢……“国进民退”的案例层出不穷,涉及各行各业。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国进民退”甚至成为会议的一大焦点――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国家经济战略思维的转变,也清晰地展现出企业抗击危机的路径。转变策略、加速布局、盘活资产、提升竞争力,企业在危机中奋力突围。
  本刊同意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的观点:“国进民退”不应成为话题,但这无疑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深究这一“国进民退”现象的表现形式,无非有二:一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国有化,如国企收购兼并民企;二是,国有企业急剧地扩张到原来的一般性竞争行业,如国资背景的房地产企业迅速成为行业的主角。
  “不能简单地判断‘国进民退’是一个好现象,还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张金鑫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找到这一现象发生的深层次诱因:非对称,中击为自身状况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天时;非市场推动为“国进民退”提供了地利;而非均衡发展则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使国企在国进民退的竞赛中占优势。
  
  不能简单地判断“国进民退”是一个好现象,还是一个不好的现象。首要的问题是,找到这一现象发生的深层次诱因:非对称冲击为自身状况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天时;非市场推动为“国进民退”提供了地利;而非均衡发展则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使国企在国进民退的竞赛中占优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