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秉强

  [摘要]服务业转型和升级是浙江经济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发现,浙江省应该通过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以促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采取SWOT的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既有自身优势但也有相应劣势,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共存,因此浙江省的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吸纳服务业转移的能力。
  [关键词]服务业转移;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9―0066―05
  
  浙江省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如2008年的三产比重为41%。然而,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的滞后状态,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渐回落。服务业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递增,如三产在2009年前三季度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6%,拉动经济增长了5.2个百分点,因此如何促使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就成为了近期浙江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而承接服务业转移则被视为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为较为系统地分析浙江省如何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首先对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随后采取SWOT分析法多视角分析影响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各种因素。
  
  一、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必要性分析
  
  (一)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服务业提供的无形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有着有形品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并且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表征。我国目前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力发展在诸多方面表现为不均衡,既表现在产业之间也体现在产业内部,如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异。为促使浙江省实现对其他区域服务业转移承接的目的,对传统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而对现代服务业要利用好后发优势,通过两条腿走路来提升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高及附加值高、能耗低、排放低等属性,是基于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和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应该成为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二)经济转型的需要
  浙江经济在2001年-2008年间出现了持续低落,如增长速度从全国第6位跌落至第22位,这势必会导致在国内竞争中处于相对的颓势。浙江经济的趋势性下滑,次贷金融危机只是外在原因,其深层原因是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约束下的增长乏力,从而引发了浙江经济将向何处去的思考,而经济转型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实现转型,应该发展重工业还是服务业,是浙江省在2009年的战略规划的争议焦点。通常认为,发展重工业和服务业之间不存在本质性的矛盾,只是存在着侧重点的差别。而从浙江省近年来的各种规划看,通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以促进经济转型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要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获得快速提升,而必须通过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得以实现。
  
  (三)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的第二产业呈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即在内部各产业之间基本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局,如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聚。换句话说,现有的第二产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为实现发展的突围就必须寻求其他的视角,重新构建第二产业格局抑或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是两大措施,且浙江省政府目前倾向于采取第三产业的纵深发展策略。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为浙江省破除既有发展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应该引进外部的服务业来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同时也可以视为是确保浙江发展优势的一种重要举措。
  
  (四)突破服务业发展瓶颈的需要
  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服务业总量偏小、发展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改革力度有待加大;高层次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缺乏动力、城市化滞后致使需求基础缺乏、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和最终消费率偏低影响服务业发展等因素造成的。为实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应该理顺工业化、深度市场化和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理顺就应该通过服务业的进一步放开来实现。通过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不仅能够对浙江本地的服务业产生推动力,而且能够通过关联产业的升级促使经济实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二、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一)承接服务业转移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按照经济成长阶段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从相对低级向相对高级阶段发展,主要经济部门必然会由制造业逐步转向具有相对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浙江省在2004年的人均GDP已经接近3,000美元,而在2008年则突破了6,000美元,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进入了服务业反哺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阶段,即其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然要求服务业实现转型和升级,大力发展当地服务业和承接其他区域服务业转移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二)承接服务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已经成型
  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集聚性较为明显,如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打火机、宁波的服装、台州的缝纫机,通过产业链的前向和后向作用将区域经济打造成了一个以互补为主替代为辅的有机市场。块状经济的发展促使浙江省的各种第二产业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应该如何提升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绩效,即如何才能衍生出更大的发展潜能和市场价值,此时就为其他区域和国家的服务业进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吸引服务业的进入,必须要有相对成熟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而浙江省已经成型的产业基础构成了有效承接服务业转移的要件。
  
  (三)对其他区域的辐射效应在逐渐放大
  相对于珠三角而言,浙江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发展环境比较注重,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了对环境的控制,如存在着众多的旅游胜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和适宜居住以及环境的相对协调。对于制造业来说,“浙江制造”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在国际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而受制于多山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地理格局,浙江人积极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如海外的宁波帮和温州帮),同时在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布点和布局(如,全国各地的温州商城)。浙江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的逐步提升和自身实力稳健提升必然会推动更多的外来服务机构进入,而浙江省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也会强化这种发展趋势,形成对服务业持续扩张的供给和

需求。
  
  三、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区域,6,486公里的海岸线和义乌无水延伸港为商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构建了协同发展的运输终端,并且甬台温铁路的开通也使得杭州和温州的行程大为缩短。以台州为中心,浙江省各个区域都已经纳入了两小时经济圈。而杭州湾大桥则通过慈溪将浙江与上海有效地链接起来。浙江省优越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承接服务业转移所需要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并且与江苏、福建、江西等省的接壤为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的腹地提供了可能。
  2.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浙江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绩效。如在2008年,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5,385,08亿吨公里和1,071.64亿人公里,分别占全国的5.21%和5.23%;固定电话用户为2,297万户。占全国的6.74%;移动电话用户为7,901万户,占全国的12.32%,并且新增移动户数占全国的21.27%。由上述数据可知,浙江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服务业相对稳健的发展,如运输方式和信息产业的相关指标在全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承接服务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支撑,而浙江省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服务业发展势头迅速。要促使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向某一区域转移,其基本条件应该是当地具备着吸引服务业的条件,尤其是服务业要具有充分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暂时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但由于存在着诸多支撑条件尤其是产业和政策的支撑,致使体现出来的后发优势相当明显。如,2009年第一季度浙江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为2,145.77亿元,占当期GDP的46.3%,同比增长11.3%,而浙江省在2008年的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1%。在区域内部的块状经济的逐渐成型和与其他区域联系日益紧密等因素的影响下,浙江省的服务业将呈现出井喷的发展势头,在当地服务业难以满足需要的同时势必会带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向浙江转移。
  4.制造业基础相对扎实。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在1978年~2006年,以制造业为绝对主体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约16%。高于浙江省同期GDP增长速度2.8个百分点,年均拉动GDP增长约6.5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近年来浙江省制造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8%以上,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高达26,90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26.4%,位列全国第4。浙江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其重要基础是“块状经济”,而发展“块状经济”应该成为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方向。浙江省政府在2005年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挖掘经济发展潜能,通过自身发展吸引先进制造业的进入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浙江省相对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为吸引服务业转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劣势
  1.制造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但存在着增加值率逐步下滑、产业集聚度下降和结构转换相对较慢等较为明显的问题。虽说“块状经济”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制造业的最先进部分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在块状范畴之内。如2005年浙江省制造业经营规模最大的前10大企业中,除桐昆集团(排第9位)外,镇海炼化、万向集团、摩托罗拉、东芝信息、杭州卷烟、杭钢集团、娃哈哈、UT斯达康、杭州橡胶等重点骨干企业均不属于“块状经济”。通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外需收缩、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措施,是浙江制造业突破困境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制造业转型升级没有完成,必然会制约着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从而影响着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向浙江省转移。
  2.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且内部发展失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有活力的一个省,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地位存在着明显的不符,即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在2004年-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之和分别占了浙江省服务业产值的48.81%、48.87%、48.99%和50.21%,而信息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此期间占的份额分别约为6%和2%。外地服务业选择进入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是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浙江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浙江省服务业的升级与转型。
  3.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有待加强。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条件,如人力支撑、资本支持、运作成本等。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的企业认为浙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缺乏资金、人才与科技等要素支撑,如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和与区域对接性相对不强致使出现了人才供给瓶颈。传统的服务业缺乏技术含量,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服务提供者绝大部分为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但浙江的创业投资发展相对缓慢。截至2007年,浙江省有32家创业投资机构累计投资了668个项目,总投资额为29.78亿元,而投资在产品制造与服务行业的投资项目仅为188个,投资金额占到了总投资金额的50.3%。服务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租用办公楼进行办公,而浙江省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并且与之相随的生活成本上升也导致一些服务企业不愿意进入。
  4.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能力进入其他区域的服务型企业通常规模相对较大并且实力也相对较强,浙江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不同区域的相对协调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布点和布局所需的单位成本。从浙江来看,杭州、绍兴、宁波、台州和温州由于经济发展的稳健性而日益成为了集聚外地服务企业的区域,湖州、金华、嘉兴和舟山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而衢州和丽水则通常较难吸引到规模相对较大的服务型企业。为促使浙江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吸收外地服务业的能力,应该在注意不同区域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适当加大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机会
  1.国际服务业转移。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表现为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转移,并且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在2007年5月的北京科博会上,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认为,全球产业重心已经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中国质优价廉的人力资源、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相对较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创造了条件。长三角由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自身经

济较为发达,已经成为了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吸纳地,这为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等重要文件以指导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国家将逐渐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的服务企业,将实行财税优惠;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根据实际情况,对一般性服务行业在注册资本、工商登记等方面降低门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提出要通过加强宏观引导、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有利环境以实现服务业加快发展。
  3.浙江省各级政府提出以服务业振兴经济发展策略。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成为了浙江省实现较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而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则是提升浙江省服务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为配合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有关于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如《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浙政发[2008]5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认真落实税收政策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国税所[2008125号)、《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财企字[2009]185号),浙江省内的各级地方政府也制订了各项措施以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如,杭州萧山区通过专线资金扶持、鼓励发展总部经济、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明确“一把手”总负责等措施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而在2009年6月初,浙江省相关职能部门编制出台了2009年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确定了128个服务业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541亿元,涵盖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会展、科技服务、旅游、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养老与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领域。与此同时,通过政府的积极推进来降低服务业进入的成本,如“五星级服务三星级价格”的服务业对外招商口号是浙江省各地区服务业在2009年1月~5月份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
  
  (四)威胁
  1.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对滞后不利于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重大挑战,无论是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而言。浙江制造业还没有脱离以量扩张为主的模式,产业结构低端锁定成为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的演进相对滞后,主要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人均附加值较低。制造业发展的困境会导致经济结构升级缓慢,难以对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导致能够承接的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都极为有限。而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区域。与沿海其他省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发展基础的落差必然会不利于承接服务业转移。
  2.竞争相对激烈。全球服务业向中国转移已经成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我国各个地区都在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优惠政策来提升服务业的吸纳能力。从大区范围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小,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相似造成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仅从长三角内部看,上海将信息业、金融业、商贸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浙江将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作为发展重点,辖区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得各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差别不大,造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江苏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使得浙江省的人力资源、资金等各种要素流向这些区域,对于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产生棘轮效应,从而导致浙江省在实现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结论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面临着重大挑战,而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经济转型的需要、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和通过必要性和突破服务业发展瓶颈的需要等方面考察了必要性,从承接服务业转移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承接服务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已经成型和对其他区域的辐射效应在逐渐放大等方面分析了可行性,结果表明浙江省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既有必要性,又存在着吸引服务业转移的可能性。通过SWOT分析,认为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既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浙江省的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吸纳服务业转移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改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4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