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被频繁提出,这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入手,从拉力、推力、摩擦力3个方面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6;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5-26-2
  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很多研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进行计量。假如一个地区全部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为M,能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为N,那么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二者之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是区域之间的转移,通常由农村转到城镇。另一个是行业之间的转移,由农业产业转向非农产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城镇设施建设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三类,即农村自身的推力因素、来自城市的拉力因素和摩擦力因素。
  1.1 推力
  1.1.1 收入。收入问题是农民进行转移的重要原因,较高的收入意味着该农民具有在城镇生活的能力,能负担得起家庭的日常开支、社会交流以及赡养父母和子女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障[1]。
  1.1.2 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农民选择到城市谋生。但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否获得适合的工作机会依旧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即使有些农民离开了农村,依旧只能从事低水平的劳动。
  1.1.3 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村劳动生产率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当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时,传统的农业劳动已不能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而城市和第二三产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待遇,因而农民会选择向城镇转移。
  1.1.4 农村自身自然条件。农村自身自然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当一个农村地区气候条件较差,农民日常耕种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时,农民更容易做出向城镇转移的决定。
  1.2 拉力
  1.2.1 城市预期收入。在不考虑其他成本的条件下,相同的劳动力会选择从收入低的区域移向收入高的区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城镇生活及大城市的面貌已经逐渐渗透到农民心中,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这些新事物的影响,更加向往去更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1.2.2 非农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影响着可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越高。山东省是一个工业大省,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批发零售业较为发达,也是第三产业中产值最高的行业。这种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
  1.2.3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选择向城镇转移,除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外,更重要的是更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农村剩余劳动进行迁移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2]。
  1.3 摩擦力
  1.3.1 国家制度。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政策的提出到实践中间有许多制约因素。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劳动力转移依然存在壁垒。这些壁垒提高了转移门槛,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1.3.2 户籍制度。严格地讲,我国的人口划分有2种——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种户籍制度限制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在城市生活的农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有一样的待遇,子女在学籍注册和升学考试方面与城镇户籍的学生享有不一样的待遇。这种户籍制度不利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长久下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需要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1.3.3 土地制度。不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降低了土地流动的灵活性,使得许多农民不得不守着自家的土地。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这种制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需要建立适应于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制度。
  2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经济过程,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想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正视各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2.1 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好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形成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格局。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并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带动农民自主创业、追求创新,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要抑制农民盲目地向城市进行转移,避免出现城乡矛盾加剧、社会秩序混乱、空心村等问题。
  2.2 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
  与农村就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教育,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讲授,帮助他们拓宽就业范围,避免因找不到工作而做出危害社会秩序的错误行为。
  2.3 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立人才学习奖励机制,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技术和进行自主创新,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
  2.4 完善户籍制度
  当前虽然许多省市已经取消城乡户口之间的差别待遇,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待遇差别。政府要深度完善户籍制度,特别是降低户籍制度与养老、医疗、接受教育、住房保障等之间的联系,但是也要杜绝强迫转移的行为。
  2.5 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相关部門要明确职责,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 结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共享小康社会带来的经济福利的重要环节,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破除制度壁垒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1]王跃.中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践、难题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18(3):127-132.
  [2]曾科.祁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