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志元 牟卫康

  摘要:我国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山东的区域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其它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金融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有差距,并且省内地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增长极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山东目前的金融业发展现状,并提出打造济南、青岛金融增长极,利用极点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山东金融业飞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增长极;金融;区域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2-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所拥有的金融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山东省目前的GDP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根据国内学者进行的全国各省市金融综合竞争力聚类分析得出的统计结果,山东省在全国金融业发展水平中仅位于第二梯队,与位居第一梯队的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等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此外,山东省内部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青岛和济南走在前列,而菏泽等地无论在直接融资能力、金融资源聚集度、引进外资能力等方面都相对滞后。由此可见,对山东省区域金融的研究十分必要,区域金融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但是从目前对区域金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方法论层次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同质性。从国内学者的区域金融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采取了强调均衡发展的新古典分析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都比较单一。而金融地理学、增长极理论与区域金融学的结合为我们研究山东的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增长极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建立山东的区域金融增长极,是对原有的增长极理论与金融学领域相结合的一个创新点。
  
  二、增长极理论简述及金融增长极的内涵
  
  增长极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在《经济学季刊》中发表的一篇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文章中提出的。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等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在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增长极理论的实质是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利用极化效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或地区,通过与周围区域经济形成的势差,利用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金融资源的流动和金融中心的选择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瑞斯托・劳拉詹南在其所著的《金融地理学》中写到,“(金融中心)对于研究中心地和全球城市等级结构的城市地理学家来说是很熟悉的题目”。我们将金融地理学中金融中心的观点和增长极的基本理念融合到一起,提出金融增长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在一些具有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以及金融市场基础的地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通过极化效应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国外的金融资源,形成一个区域的极点,而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当地以及区域金融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山东金融发展现状及山东省17地市区域金融成长空间差异分析
  
  (一)山东金融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目前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机构等为补充的银行组织体系;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产权交易机构组成的资本市场组织体系;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保险业组织体系。但同与山东省具有相近经济总量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山东金融业发展差距仍然十分明显,金融深化程度较低。从经济金融化指标FIR(金融机构存贷款占GDP的比重),证券化率指标(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指标(保费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山东省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均低于其他发达省份,金融体系欠发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山东17地市经济金融化程度比较
  目前,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多采用经济金融化指标,或称金融相关性指标,英文简称为FIR(Financial Interrelative Rate)。它是一个存量指标,反映了该时间点上整个经济体系中发行的各种货币及未清偿非货币金融工具净余额与该时间点国民财富的比例。用代表n时点上的各种货币存量余额及未清偿非货币金融工具净余额之和,代表n时点上的国民财富的存量,代表考察期最后一期国内生产总值,
  代表货币存量及未清偿非货币金融工具净余额之和的价值调整系数,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乘数, 代表总体新发行系数, 代表当期平均资本―产出之比 。则金融相关系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由于目前根据有限的统计资料很难得出各个地市的平均资本产出比,因此无法直接采用该方法来衡量山东省各地级市的经济金融化程度。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主要金融资产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是贷款,因此利用存贷款之和占GDP的比重,可以近似计算FIR,从而基本可以揭示山东省各地级市的金融发展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FIR代表经济金融化程度,S代表本外币存款额,L代表本外币贷款额,GDP代表地区生产总值。表1将山东省17地市的经济金融化情况按照FIR的降序排列,从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地级市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差异。
  从表1中得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济南、青岛两市的FIR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地市,这与两市的金融市场发展规模、金融资源的密集程度等方面都处于山东省的领先位置是相一致的。而相比之下,枣庄、东营两市的FIR指标不足1%,其它地市的FIR指标与济南、青岛两市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山东省目前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四、济南、青岛作为山东区域金融增长极的条件分析
  
  (一)济南、青岛两市宏观与微观区位环境分析
  从宏观区位环境来看,山东省位居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南邻长三角经济区,并且与内蒙古、豫西、陕西渭北在内的能源化工基地相连,东部沿海开放港口较多,与东北工业基地隔海相望,因此,济、青两市具备成为区域金融增长极的宏观区位优势。
  从微观区位环境来看,济南、青岛两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功能不同,因此具备各自的特色。济南地处山东省的中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适中的区域位置有利于济南市充分发挥金融增长极的极化作用。此外,济南市虽然不是临海城市,但是交通便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利于对山东省金融资源进行集聚和分配;与济南相比,青岛市位居山东省的东部,与黄海相连,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港是我国沿海四大综合性港口之一,2002年青岛港成功实施了集装箱外贸航线的西移,完成港口吞吐量1. 2亿吨,增长17. 5%,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8236万吨,为我国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因此,同济南市相比,青岛市在微观区位环境方面更具有开放化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国外金融资源的集聚。
  济南、青岛两市分别位居鲁中西和鲁东地区,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连接其中,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并且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利于金融资源相互之间的流动,建立金融增长极可谓是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济南、青岛两市的经济辐射域分析
  济南和青岛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都处于山东省的领先位置,GDP总量与人均GDP数量连续多年处在前列。图1为济南、青岛两市的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从图1来看,青岛市三大产业的规模略高于济南市,这与青岛是沿海开放城市等因素有关。下面从断裂点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济南、青岛两市的经济辐射域。将济南市表示为,青岛市表示为,以 代表济南、青岛两市之间的某一地区, 、和 分别代表济南、青岛和 市的经济规模(以GDP来衡量),
  为济南、青岛两市之间的距离,是 地区距离济南的距离,是 地区距离青岛市的距离, 为经验权数, 代表吸引力。则济南、青岛两市对的吸引力可分别表示为:
  如果 地区相对于济南和青岛两市的吸引力相同,即,那么该地区就被称为是济南、青岛两地的断裂点。由此可得出以下等式:
  因为 ,经过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根据断裂点理论,随着距离的增加,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是逐渐减弱的,因此, 和 即分别是济南和青岛两市的经济辐射半径。根据2007年的统计结果,将 =480.57(公里), =2554.3(亿元),=3786.52(亿元)代入以上等式当中,可得出济南市的经济辐射半径 为216.71公里,青岛市的经济辐射半径为263.86公里。
  根据山东省的行政区划和计算出来的济南、青岛两市的经济辐射半径,可以看出济南市主要的经济辐射范围包括德州、滨州、东营、淄博、莱芜、泰安、济宁、聊城等鲁西和鲁南地区,青岛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包括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等鲁中和鲁东地区。两市的辐射范围基本涵盖了整个山东省,因此,选取济南和青岛两市作为山东的区域金融增长极是十分合适的。
  (三)济南、青岛两市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分析
  截至2007年,济南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3.5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0.9%。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104.2亿元,比年初增长12.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062.4亿元,增长12.6%。本外币贷款余额3762.5亿元,增长12.5%。济南市有20家上市公司,在海内外发行的股票有22只,直接或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达到了133.5亿元。全年实现各类承保金额达到8851.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64.0亿元,增长19.7%,保险业务支出32.0亿元,增长37.7%。
  青岛市的金融业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也始终处于山东省前列,截止到2007年末,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035.12亿元,比年初增加 633.7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891.59亿元,比年初增加646.35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424.23亿元,比年初增加622.83亿元。在保险业方面,2007年全年实现承保金额22877.44亿元,增长92%,实现保费收入77.6亿元,增长28.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达到28.17亿元,增长37.33%;人身险保费收入49.43亿元,增长23.58%。在资本市场方面,34家证券营业部共实现利润总额14.7亿元,增长5.6倍。
  图2和图3分别表示了青岛市与济南市1998―2007年的金融相关系数的变化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济南和青岛两市的金融资源密集程度和金融业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处于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期货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都纷纷登陆这两座城市。此外,济南、青岛两市的高等院校密集程度较高,为当地的金融机构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
  
  五、打造山东区域金融增长极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打造济南、青岛金融增长极的战略意义
  金融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山东省自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金融框架已基本形成,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经济稳定发展。但是同时应该意识到,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山东在金融业发展规模上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仅就金融机构存贷款和金融机构数量上看,山东的规模只有长三角经济区的五分之一,珠三角经济区的三分之一。由此看来,山东的金融业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济南、青岛这两个极点对山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战略意义,利用金融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辐射域内的金融业发展。
  (二)优化山东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要规范信用秩序,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在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要充分发挥法律、舆论、媒体的监督约束作用,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或个人要在财税、金融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建立一个涵盖企业信用征集、记录、评价在内的跨部门信息发布、查询、交流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征信服务业的监管指导作用,同时要鼓励更多的金融企业使用征信产品,促进征信市场的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应该严格按照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则,积极发展类似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这样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服务体系的运作秩序,提高对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的力度。最后,要鼓励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三)完善财税政策,吸引金融机构集聚
  济南、青岛两市要充分吸引金融机构集聚,关键是要完善两市的财税政策,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提高税收制度的一致性,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避免与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金融创新奖项,以鼓励地区内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
  (四)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秩序,促进金融监管创新,优化金融监管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文件、自律规则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实施严格的监管。其次,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征信制度,将征信体系纳入监管体系的一部分。第三,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使存在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时通过并购、破产等方式退出市场,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最后,政府应该与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等联合,研究如何推进金融监管创新。政府应该与这些金融机构联合,共同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优化金融监管的环境。只有在一个完善的监管环境当中,金融增长极才能够健康快速地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奥):《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保罗・克鲁格曼(美):《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瑞斯托・劳拉詹南(瑞典):《金融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武魏、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7期。
  [6]张志元、雷良海:《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研究――基于山东省17地市金融生态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7]张志元:《金融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特约编辑 王 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3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