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艳华

  摘要:本文以金融中心定位的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选取金融中心定位影响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对青岛、大连和济南进行比较分析,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青岛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即青岛应本着扬长避短、错位竞争的原则,建设开放型的、离岸金融业务较发达的内外渗透型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使青岛成为外引内联的金融枢纽。
  关键词:金融中心;功能定位;SWOT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f the financial center location,this paper selects financial center location factors and comparatively analyses Qingdao,Dalian and Jinan using SWOT analysis. Functionallocation of Qingdao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is clearly put forward from a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Key Words:Financial Center,FunctionLocational,SWO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2-0046-04
  
  一、金融中心与功能定位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中间和心脏带。金融中心聚集着主要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大量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大量的支持性服务业,如会计、律师、信息出售商和出版商等。根据金融中心服务的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际性、国内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所谓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直接的腹地,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且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
  关于金融中心的功能,目前有两种分类方法,即主流的标准始点法(横向分类)和 Park等根据资金的来源和目的进行分类(纵向分类)(见表1)。
  此外,香港金融学家饶余庆教授对金融中心的归纳和总结,从行政职能的角度划分,把金融中心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内外一体型,即混合型;第二种是内外分离型,根据分离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彻底的内外分离型和内外渗透型。
  所谓金融中心功能定位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与其他城市比较,能否发展为金融中心以及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中心,对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研究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牵扯到众多城市尤其是同一或相近区域内的城市能否发展为金融中心,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中心等战略性目标的确立,牵扯到众多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时如何有效竞争、加快发展的问题。
  
  二、基于竞争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具备不同条件的城市到底应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中心即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系统性探讨还不多,其中Richanrd McGahey(1990)、Sagaram(2004) 从竞争力的角度探讨影响金融中心的因素,前者指出区位成本和区位优势、劳动力和人力资源、通讯与技术、法制与税收四因素决定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后者则选取聚集在该金融中心的国内外银行总部数、银行国外金融资产、负债等指标计量了二十世纪90年代除美国以外的37个IFC的竞争力状况。但是上述研究都没有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作出计量和检验,没有解决各城市发展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国的学者倪鹏飞、孙承平(2005)提出了金融中心定位的竞争力理论,利用模糊曲线模型对影响金融中心定位的因素进行了验证,计量出我国43个主要城市的金融功能竞争力指数,指出青岛、济南与大连等在金融中心排名中处于第三集团,可定位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是上述研究仅仅指出青岛、大连、济南3个城市在金融功能竞争力上处于同一层次,可发展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没有对影响各城市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明确解决各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问题。
  本文根据金融中心定位影响因素的贡献弹性大小,将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金融实力、科技实力、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及开放度五大类(见表2),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青岛、济南与大连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三、 对青岛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 金融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市引进4家银行类金融机构、8家保险公司,成为引进金融机构最多的一年,并且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分别增加633.71亿元和622.83亿元,增加额分别占全省的22%、24%。2005年到2007年7月末,韩国新韩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分行级银行机构落户青岛,3家代表处升格为分行,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家(9家分行、1家代表处)。青岛是山东省外资银行的聚集地,外汇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65、44.79亿美元,远远超过省会城市济南(外汇存贷款分别为5.72亿元和11.53亿美元)。此外全市证券业快速发展,市场交易额、客户资产等指标占全省的25%左右,市场规模及多项指标均超过省会济南。2007年全市保费收入增长28.24%,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2. 港口及区位优势。青岛位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交汇地带,是沿黄流域走向世界的大通道,面对中日韩大三角经济区,是日韩产业转移的最佳地区和桥头堡城市,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2007年青岛港港口吞吐量2.65亿吨,外贸吞吐量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46.59万标准箱,而大连同期的港口吞吐量为 2.2亿吨,外贸吞吐量0.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81.3万标箱,港口外向度全国领先。青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被国家规划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的港口和发达的公路、铁路、空港运输体系相互配套,构成了海陆空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3. 开放优势。青岛是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目前开放度达到84%。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8.07亿美元(济南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7亿美元,实际利用5.61亿美元,而大连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1.6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4.5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7.25亿美元(济南、大连进出口总额分别为62.18、387.5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37.29%。其中,出口额283.10亿美元(济南、大连为34.35、214.5亿美元);进口额174.15亿美元(济南、大连为27.83、172.9亿美元)。
  4.城市竞争力优势。2007年综合竞争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2位(济南、大连分别位居第20、21位)。随北京奥运商机辐射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青岛城市竞争力表现出巨大的提升潜力。此外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久负盛名的旅游度假胜地,2007年城市生活环境竞争力指数0.664,居第18位(济南位居第40位),旅游收入占全省的24.21%,其中国际旅游客流量和业务收入占居全省的半壁江山。

  (二)劣势
  1.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2006年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2.73%,分别低于大连、厦门、宁波、深圳0.37、2.36、2.22和6.7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6.5 %,与济南相比,少了5.3个百分点;金融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仅为4.9%。2007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比重为3.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3.6%。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济南、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6%、10%。),青岛市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均居中下游水平。
  2. 金融市场整体发展层次不高、规模偏小。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与规模是区域金融中心得以确立的基本保证。青岛2007年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10家(9家分行、1家代表处),比大连少4家,外汇存款余额仅相当于大连的52.87%。
  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情况看,青岛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全,尤其是期货交易市场和外汇交易市场。青岛2007年期货经纪公司仅1家,异地期货经纪公司青岛营业部8家,而大连分别为7家和55家。大连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金额折合13.8亿美元,是东北的外汇交易中心,而青岛的区域外汇交易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金融机构的集聚来看,2007年底青岛分行级以上银行机构35家(其中2家机构正在筹建),比大连少6家,不仅进驻青岛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较少,而且市属独立法人机构严重不足,业态也不健全。目前市属银行法人机构只有1家,除中介机构外,证券、保险、期货等法人机构基本上是空白,严重制约青岛市有效运用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
  3. 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不足。2006年青岛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为18:82。截至2007年7月底,青岛有17家上市公司、19只股票,累计融资额133.47亿元,分别仅占全省的13%、14%、12%。无论上市的企业数目还是上市筹资额都远远低于济南、大连等。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足,使青岛市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金融信贷,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三)机遇
  1. 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它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等北方的重要城市。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在国家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极,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
  2. 半岛城市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是以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半岛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远远不够,必须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作后盾,尤其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本。
  3. 奥运会为青岛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机会。据估算青岛奥运会投资超过780亿元,奥运会相关场馆设施及市政建设促进了大量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如资本市场融资、融资租赁、信托投资基金等的发展。此外以奥运会为直接动力源的会展、旅游、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明显放大的金融需求,从而为青岛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对金融服务提出了高层次和国际化要求,从而成为提升青岛金融服务功能和国际性金融中心功能的“助推器”。
  (四)挑战
  济南和大连是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的济南,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在金融设施、机构数量、交易规模、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区域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已经确立,国家“一行三会”的区域性分支机构先后在济南设立。各金融机构区域管理总部大都落户济南,并作为其拓展区域业务的主要基地。而大连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东北亚航运中心,不仅自然、交通、经济区位比较优越,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从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例来看,其金融实力已超过青岛,尤其是作为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东北的首选地,大连的外汇存贷款余额远远超过青岛。作为东北唯一的全国性金融市场,大连已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在内的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并已成为东北的外汇交易中心,大连期货交易市场已由单一农产品期货向综合性期货市场转型,期货交易量、交易额分别占全国期货交易的51%和29.1%。
  四、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为青岛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但是由于自身的劣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首先青岛应抓住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机会,使自己成为山东半岛都市群的金融中心,进而辐射范围扩展到整个山东省和沿黄河地区;其次,在稳固自己半岛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逐渐向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渗透,加强同圈内各城市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联系,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的改革,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加强,人民币对日元、韩元自由兑换性的提高,青岛作为韩资、日资企业向大陆投资的重要基地,再加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青岛逐步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
  在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济南是青岛面对的第一个竞争对手,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金融管理中心,许多国内金融机构都将山东省总部建立在济南;青岛则由于独特的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大,外资金融机构更多地选择在此落户。所以青岛与济南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时应该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从长期来看,两个城市的合作应大于竞争。而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港口城市,青岛与大连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大连将是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我们一方面应借鉴大连已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本着扬长避短、错位竞争的原则,充分发挥青岛自身独特的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把青岛建设成开放型的、离岸金融业务较发达的内外渗透型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使青岛成为外引内联的金融枢纽。
  我国已开始的离岸金融业务主要是指离岸银行业务,根据现行监管规定,离岸银行业务具有“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特点,即离岸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非居民和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推动青岛成为山东半岛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中心,应将“金融机构国际化,吸引区域总部、人才、资金入驻,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青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目标定位。由于青岛面对中日韩大三角经济区,所以各行离岸客户对象应以日资、韩资企业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境外股东为主,采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策略。此外应积极借鉴上海浦发银行将离岸、在岸业务的联动发展作为离岸业务的经营策略,借助网络银行的技术平台,开发、创新离、在岸联动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为客户境内外业务的顺利运作架起一条快捷的通道。
  从目前青岛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看,建设内外分离型的金融中心较为适合,既可以避开国内外汇管理法规的约束,又可以限制离岸银行参与国内业务对本地银行造成冲击。但是为了吸引外资以支持地方建设,内外完全隔离型不符合青岛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的,应该允许离岸账户上的资金贷给国内企业,以满足国内资金不足的需要。这就是说,青岛应建设内外分离下的间接渗透模式,即实行离、在岸账户严格分离,但允许离、在岸资金、资产相互质押、抵押和一定比例的融通,实现业务间接渗透、互相助推。
  
  参考文献:
  [1]J.P.A. Sagaram and J. Wickramanyake Financial Center in the Asia-Pacific: An Empirical Study on Australia,HongKong,JapanandSingapore.http://207.36.165.114//New
  orleans/papers/5701227.pdf.
  [2]Richard McGahey,Mary Malloy,Katherine Kazanas,and Michael P.Jacobs.What Makes a Financial Center? Financial Services,Financial Centers:Public Policy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Markets,Firms,and Jobs,1990,pp.15-76.
  [3]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4]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城市:群起群飞襄中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王丽艳等:《关于培育青岛山东省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济南金融》2005年第12期。
  (责任编辑 耿 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3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