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产能过剩与信贷风险的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庆

  摘要:钢铁、水泥、焦炭、煤炭、铝合金、纺织和电力等均是安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又是属于国家控制的11类产能过剩行业。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安阳市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是一个宏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防范和治理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风险,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关键词:产能过剩;宏观调控;结构调整;信贷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082-04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一、产能过剩行业与银行信贷结构
  
  钢铁、水泥、焦炭、煤炭、铝合金、纺织和电力等均是安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又是属于国家控制的11类产能过剩行业。2006年,安阳市银行机构向11个产能过剩行业中的7个行业共投放信贷资金61亿元,占全市信贷总量的20.33%,其中不良贷款率为14.47%。分行业看,钢铁行业占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总量67.34%,不良率为7.06%;水泥行业占5.47%,不良率为54.79%;焦炭行业占3.30%,不良率为25.98%;煤炭行业占1.22%,不良率为38.93%;铝合金行业占0.29%,不良率为92.90%;纺织行业占5.46%,不良率为65.59%;电力行业占16.92%,不良率为9.07%。产能过剩行业大多为地方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占地方经济总量达70%,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安阳市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不良率表面上呈下降趋势,但主要是受贷款增量稀释因素所致,而非贷款质量真正提高。由于信贷总量缩减,全市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及占比迅速上升,2006年,7类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74亿元,占比较年初增加7.4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趋于恶化。
  
  二、产能过剩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
  
  (一)产能过剩导致银行信贷质量普遍下降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安阳市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日渐显现,集中表现在铝合金、纺织、水泥、煤炭和焦炭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大部分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被列入限制或退出行业,这5个行业不良贷款率均超过20%以上,其中,铝合金、纺织和水泥行业不良贷款占比分别高达92.90%、65.59%、54.79%,信贷风险突出。
  
  (二)产能过剩极易诱发潜在信贷风险爆发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较大,银行信贷资金集中,过快压缩或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极易诱发信贷风险。目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企业融资困难,经营资金紧张,已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如期偿还,潜在信贷风险正在显现。
  
  (三)特定的贷款方式将因银行信贷调控而带来信贷风险
  钢铁、煤炭、焦炭等行业的融资主要以担保贷款的形式进行,而担保企业大多是同行业或处于同产业链条中的相关行业。由于这些企业有着极高的关联性,因此对整个行业进行压缩和结构调整时,企业之间很难起到担保作用。此外,部分企业抵押的生产设备,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属于即将淘汰的设备),变现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威胁到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同时由于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利润空间明显缩小,这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收息工作,将对银行经营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三、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调控面临两难境地
  
  (一)宏观政策调控与地方政府政策实施
  此次调控政策涉及的11个行业中有许多项目是当地的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虽然行业产能出现过剩,但部分企业仍被当地政府列入了重点支持项目,宏观调控实施难。一是产业政策的调整不到位,特别是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项目企业落实整治不到位。二是虽然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但地方政府目前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增值税、营业税等,这些税收意味着只要上投资项目,只要企业开工投产,都要向地方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从利益驱动和急于见效益,许多项目仍被列入政府协调重点扶持项目。安阳市拥有钢铁年生产能力979万吨,钢产量全国排名第15位的安钢集团,市场供应已出现饱和,但地方政府仍在极力支持一批钢铁企业。如安阳永兴钢铁公司作为民营企业近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仍在集中资金筹建3500mmk中板生产线,总投资6.9亿元,各银行机构持观望态度,但政府正协调银行进行信贷支持。
  
  (二)银行结构调整与信贷风险增加
  从安阳市的情况看,产能过剩行业均是当地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信贷投资总量占全市信贷总量的20.33%,信贷调控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信贷结构调整受制于地方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安阳市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分配模式短时间内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受到刚性制约,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总量今年预计会减缓,但下降不会太大。
  二是信贷结构调整受制于企业规模扩张的倒逼机制。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的许多大中型企业而言,目前企业经营正常,具有一定的行业成长优势,银行多年进行支持,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一旦停止资金供应,企业很容易陷入困境,影响银行的还款能力,使银行面临两难选择。
  三是银行成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大的受害人。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调控上采取的方法往往过于简单,如政府对限制类中小企业过多采用关停等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调整,使许多正常经营企业因政策调整迅速退出市场,信贷资产面临损失,导致不良信贷资产迅速反弹。
  
  四、过剩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
  
  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是一个宏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防范和治理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风险,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本文仅从金融业角度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
  1、大力培育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对客户规模和效益的盲目崇拜格格不入。真正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的内涵应该包括:银行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各方面的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等等。
  2、重塑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犹如一张无所不在的网,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风险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风险威胁生存。它始终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处理好风险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坚持“稳健、审慎、安全”的风险偏好,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即要把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执行力。金

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越高,意味着其识别和抓住的机会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增加盈利且更具竞争力。
  3、培育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
  能否形成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以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来看,业务人员对于新的流程、政策、工具以及信息系统的抵触或滥用是阻碍这一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作为高风险的金融企业,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防范风险发生的制度,树立起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遵章守纪、执行内控制度、防范风险的自觉性。
  
  (二)体制建设和机制完善并举,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1、重组信贷业务流程,实现操作流程高效率
  首先,加强业务的垂直运作。银行总部根据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确定自身的信贷政策,从上至下实行行业分析、行业指导和行业决策,严把信贷投向和投量。授权授信工作进行垂直管理和集中控制信贷,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总部,大客户的营销也要向上集中,充分体现统一法人制度,实现管理统一、经营集中和风险控制的集中。同时通过信贷审批中心、贷后管理中心和风险资产管理中心的有效运作,提升信贷经营管理效率和对风险的控制力。
  其次,建立全行统一的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记账和核算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操作,达到业务的快速集中和反映,增加资源的统一配置和业务拓展的统一联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推进经营管理责任的落实。
  再次,在控制局部风险的前提下重视做好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2、改变条块分割的决策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
  首先,在推进机构的扁平化和业务的垂直化、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信贷决策的专业化优势,集中银行内部对不同行业、区域和企业进行风险分析与决策优势力量并由其负责相应的风险审核和评估。
  其次,在银行系统范围内建立信贷分析和决策的支持系统,在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和产业的业务战略、市场定位及资产组合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
  再次,按照精简效能原则,分离前后台业务,推进机构网点的结构优化,并努力完成从主要依托物理网点向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并重发展的转变。
  最后,做好风险管理扁平化与窗口化(对业务部门实行窗口式管理)的结合,以保证风险控制传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就是要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贯穿于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节点。
  3、要注重加强集团性关联企业风险控制
  要结合过剩行业集团客户多的特点,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构建与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确保对集团客户信息进行追踪、收集、授信额度控制、授信管理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当前要针对集团性关联企业风险形成的机制,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要重点加强对集团客户内部架构、资金运作模式、内部关联交易、关联企业互保、对外投资扩张、主营业务前景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采取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避免因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而引发集中性授信风险。
  二是要强化售后管理,尤其要强化对产能过剩行业集团客户、关联客户授信监控和管理,落实各项授信条件,跟踪贷款资金流向,反映客户授后实际经营情况和抵质押等担保代偿能力变动情况,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授信方案,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三)注重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1、加强宏观微观经济运行形势和政策分析研究
  (1)提升对宏观经济运行大势的分析判断能力
  金融机构应具有一定的宏观视野,把具体的经营行为纳入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认真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其对自身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把握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做好各阶段信贷资金的投入和退出的衔接工作,既要抓住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防范宏观经济运行波动给信贷资金带来的风险。
  (2)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研究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了解和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各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制定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的信贷策略,优化信贷投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加强对企业微观机制的研究
  深入企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企业内部治理状况、技术工艺水平、产品竞争能力、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等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使信贷资金投放更有针对性。
  2、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
  逐步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间良好、能动的协调配合机制,保证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有效落实。当前要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停止并收回对国家禁止类建设项目的贷款,严格控制贷款,增加对国民经济中重要行业的信贷支持。
  
  (四)大力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不断创新信贷资产品种
  信贷资产新品种的多元化,是提高商业银行异质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各家商业银行要根据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发挥各自信贷资产品种的不同优势,不断开发新品种,改进对客户的服务,实现资产产品结构调整,并有效地规避风险。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加以衍生和组合。可以通过在现有产品构架上扩大产品组合的广度,伸长现有产品线的长度,增加新产品线及加强产品线之间的相容度等策略。以短期融资产品为例,可以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在已有的产品中进行选择归类,然后加以组合成企业需要的品种。如近几年开办的资产管理业务、银团贷款和结构性融资就是组合性质的产品创新,还可以加快推出整贷零偿、循环周转贷款和应收款、产成品抵押贷款等新产品,进一步丰富银行业务品种体系。
  2、运用金融杠杆激发企业开展创新型投资
  银行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型投资,引导资源从传统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从劣势行业转移到优势行业,保持和扩大现有先进产业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培育和发现新的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积极稳妥地增加对这些行业贷款投放,防止贷款过于集中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
  
  (五)对产能过剩行业,银行信贷调控应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谨防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资产集中反弹。
  1、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规模应总量控制,分类调整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过剩产业有关风险因素变化,及时掌握行业和企业动态,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总量,防范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压缩过程中的新增风险。要深入分析市场和企业效益的变化,重点关注限制类行业、淘汰企业和大额集团客户授信,及时发现、控制和化解潜在风险,防范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同时要分类调整,对重

点优势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维持存量贷款,适当增加贷款;对前景不明的非基础性产业要逐步压缩贷款;对已劣变的贷款客户要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中退出,降低风险。
  2、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调整的重点在于结构调整,而非规模控制
  虽然国家对11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实施了限制措施,但主要是限制小钢铁、小水泥、小火电等重复建设项目和落后淘汰企业,产能调控重在实施行业结构优化和重组。从安阳市钢铁行业发展情况看,仍是优势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较高,不良率为7.06%,大大优于其他行业的贷款质量。以安钢集团为例,目前企业自身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都表明安钢集团具有较好的发展生机,前景良好,该集团43亿元贷款没有一笔不良贷款,而且行业发展仍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因此,对于此类企业,金融机构仍应适度支持,而非采取简单的规模压缩措施。
  3.对地方支柱和基础产业,信贷投放要着眼长远,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进行逐步微调,谨防对产能过剩行业采取“急刹车”政策而引发信贷质量严重劣变,导致不良资产的集中反弹
  金融机构对此类企业应保持原有授信额度,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份额,将有利于从长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达到银企双赢。而如果急于停止授信或采取限制,企业将迅速陷入困境,同时将会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六)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1、变信贷型投资为资本型投资
  资本型投资的含义是,固定资产的形成应以资本性资金投入为基础,每年新增投资规模应基本控制在资本投入量的范围内。资本型投资可分为原始投资和派生投资。原始投资资金主要由政府和居民提供;派生投资主要是企业的再投资。由于资本性投资没有乘数效应,而且对投资者具有资金硬约束,投资行为更为理性,所以,资本型投资模式具有约束信贷膨胀和投资膨胀的功能。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性资金与投资主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且此类资金来源大多通过资本市场,在信息公开披露机制下,资金的使用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因此,对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有着较强的约束性。
  再一方面,由于这些资金通常属于长期性资金,有利于投资主体进行长期投资运作的安排,也较少受到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有利于保障投资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助于减小经济波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和谐健康的运行。
  2、加快发展公司债券的步伐
  公司债券是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品种,也是主体性品种。在发达国家中,证券市场的每年融资额中,公司债券及其派生产品的比重高达70%以上。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极不发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快推出公司债券的有关管理法规,积极推进公司债券市场形成和快速发展。
  3、鼓励个人直接投资入股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个人越来越多,他们可提供的投资资金也越来越大,由此,出台鼓励个人直接投资入股的政策,支持个人向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投资,以增加这些机构的资本性资金来源,同时,让个人分享这些机构的经营收益并分担这些机构的经营风险,这不论是对微观主体的发展还是对宏观经济调控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七)金融调控和监管部门要发挥好引导和监督作用
  中央银行要加强对产业政策的分析和预警。既要分析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又要关注产业对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状况;既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又要判断产业结构变动是否符合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既要分析需求增长情况,又要判断需求结构变动的合理性,研究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持续的推动力。通过对产业政策的科学分析,定期向金融机构公布相关信息;同时,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经常性的窗口指导作用,灵活运用公开市场、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优势行业和具有发展潜力行业的信贷投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造成损失。银监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监管,根据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抵补率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提示。同时,要按照风险监管的要求,完善风险监管指标,必要时在现有的单个银行单户贷款限定比例的基础上,可设定全部金融机构单户和单个行业的贷款比例限额,防止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过分集中。
  
  (责任编辑:于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7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