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市公司新融资方式风险比较及其治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课题。然而,融资活动在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大的融资风险,并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本文主要介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和上市公司新融资方式,并从融资条件、融资成本、融资期限、融资风险等方面对这些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方式 风险管理 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对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公司只顾筹集资金而不考虑风险,更不谈风险管理,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导致破产或被兼并。其后果不仅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因此,完善上市公司的融资风险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及其风险管理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内源融资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包括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折旧基金以及留存收益;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企业之外的经济主体筹集的资金,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其中,上市公司常用的股权融资方式有,首次公开发行(IPO)、增发、配股等;常用的债权融资方式有银行借款、普通企业债券以及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和国有银行的贷款。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国企的融资几乎是依靠国有银行的贷款,呈现出“债务融资偏好”;上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建立之后,随着其发展壮大,股权融资成为了中国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途径。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融资结构,出现了传统与新兴融资方式并存的格局。如同传统融资方式一样,尽管新融资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但其应用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风险影响与危害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独立风险咨询机构甫瀚调查发现我国91%的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欠佳,风险管理现状不乐观。首先,融资观念落后。上市公司成本观念淡薄,只考虑眼前的成本,而非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综合资金成本;风险意识较差,无论是事前风险防范,还是事后危机处理,都仅仅是从流程、技术层面把握,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的高度关注。其次,融资安排不当,出现了过度融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到2009年间,各年度发生资金闲置事件的数量共870起,涉及上市公司924家,平均每年发生89起,共闲置资金972.8亿元,平均97亿元/年。调查发现,公告披露变更投资方向的上市公司中约有1/4的募集资金被闲置。募集的资金变更投资方向,扩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剧了退市风险。再次,融资时机考虑不周,易导致股票价格大起大落。
  
  二、上市公司的新融资方式及风险比较
  
  (一)上市公司的新融资方式及风险比较
  为了降低或者规避风险,上市公司除采取传统融资方式外,还从发达国家引入和改良了一些新的融资方式,如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及信托融资等。此外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租赁、短期融资券及分离交易可转债也是近几年在上市公司中流行的新融资方式。下面简单分析这几种融资方式的不同。
  1.融资条件比较。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无明确盈利要求,业绩不优秀的公司也可以定向增发新股。短期融资券主要强调有稳定的现金流和企业最近一年须盈利,鼓励业绩和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发行。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除了满足普通可转债的发行要求外还应满足:公司最近一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5亿元人民币;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不少于本次发行的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2.融资成本比较。定向增发新股可以由上市公司自行销售,也可由券商承销,前者成本较低,后者成本较高。而融资租赁的资本成本较高,但由于租赁在折旧提取、租金的税前扣除上可产生税收效果,使得融资租赁的实际融资成本要低于其名义成本。此外,租赁融资的机会成本比其他融资方式的机会成本要小些。比较而言,短期融资券融资成本较低。而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可以实现一次发行、两次融资,其中两次融资分别是发行债券(债务融资)和权证行权(股权融资),会使成本降低。
  3.融资期限比较。定向增发新股是股权融资,没有期限限制。融资租赁是一种中长期投融资行为,租赁期限一般较长,接近设备有效使用年限。短期融资券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年,种类包括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不利于作为长期筹资方式使用。分离交易可转债仅有“期限最短为1年”的限制,对于债券期限的上限则没有限制。
  4.融资风险比较见表1。
  
  (二)新融资方式对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管理的启示
  1.新融资方式在风险方面较股权与债权等传统融资方式降低了不少。在发行条件中,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条件最严格,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增发新股次之,融资租赁没有严格的条件。成本方面,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增发新股及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成本都较低,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它们高。短期融资券适合短期融资,融资租赁适合中长期融资,而定向增发新股和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目标是长期融资。
  2.不同的新融资方式具有其特定的用途,可以针对不同项目的建设目标有选择地使用。融资租赁可以突破信贷额度,节省流动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有利于企业的“短平快”项目。而分离交易可转债更适合大型企业的大规模融资活动,可弥补普通可转债的产品缺陷,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产品。
  3.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应该选择风险较低、成本较小的短期融资券。对于业绩优、信用好的大型企业,短期融资应选择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融资规模巨大,而融资成本相比贷款低廉,是一种很好的降低财务成本的融资方式。
  4.无论是何种新融资方式其实都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应该积极采取风险预警、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措施,否则,依然摆脱不了融资所存在的风险影响与危害。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对策
  
  (一)以规避风险为目标的事前控制措施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首先,要认识到任何来源的资金都存在风险,为降低资产负债率而进行股权融资是不明智的,股权融资并非成本低风险小;其次,要充分衡量资金的成本与收益,既要关注显性成本,也要重视隐性成本;再次,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难免会出现非预期的结果,如果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很可能会遭致失败。因此,只有企业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风险,才能科学估测风险,预防风险发生,进而有效应对风险。上市公司要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前提,从战略角度出发,根据自身需求,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企业融资应该遵循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原因有两个:第一,自有资本抗风险能力强,而且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受约束时,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能抓住机会;第二,债券融资的财务杠杆作用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而且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最大化方面,债券融资明显优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符合上市公司的长远利益,应当纳入上市公司的长期融资战略。

  2.进行认真细致的融资宏观环境战略分析。上市公司是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其重要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都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宏观环境特别是宏观政策对其影响较大。了解把握上市公司宏观环境有助于正确地制定融资策略。公司在融资之前,务必对自身所处的融资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外源融资时可能受到的影响,使融资方案适合所处融资环境,更好地做出融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以化解风险为目标的事中控制措施
  1.全面优化融入资本的资本结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承受的融资风险内,资本的综合成本最低并且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构成。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应该提高资产收益率,增加留存收益融资额。在权衡收益与风险后,合理地确定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度举债,提高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的比重。二是合理配置不同期限的债务资本。短期负债资本与长期负债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资金流量和偿债压力的大小。虽然短期负债资本成本比长期负债资本成本要低,但其比重过高会使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过大。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融资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合理安排短期负债资本与长期负债资本结构。三是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资本结构在某一个企业某一时点上可能是最优的,但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扩大业务或对外投资的需要,会进行再融资,原有的资本结构就要发生变化。所以,应在不断变化的资本结构中寻求最佳结构。
  2.灵活进行融入资本使用情况的预算调整。在融资过程中,企业要重视预算管理。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结合企业融资结构、融资风险等多种因素制定融资预算,通过预算管理对融投资总量、负债水平、资产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重大项目的融投资及大笔债务的还本付息等做出统筹安排。预算要以公司战略管理为中心,通过不断调整的滚动式预算或全面动态预算,反映公司不断变化的战略意图。预算调整分以下几种情况:当生产经营和投资的资金不能满足时,经过评估可以调整预算进行再融资;如果出现资金闲置,无法合理安排资金,对可以提前还款的债务进行偿还,减少融资成本;若有快到期的债务,需提前做出安排,不断调整融资预算。
  3.做好融入资本的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具备融资风险约束功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能够约束融资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融资决策、执行、偿付等环节的内部控制要求并组织实施。如在融资业务流程中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融资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对融资预算的编制和审批、融资决策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融资决策科学合理;融资的执行按规定实行,不得随意变更;在融资偿付环节对利息、租金、股利及本金等的计算、核对、支付要符合融资合同或协议的规定。
  (三)以反馈风险为目标的事后控制措施
  1.及时建立融资行为的绩效考核制度。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考核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融资特点和所处融资环境,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主要可以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融资结构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首先是偿债能力,公司融资考虑的首要因素应当是未来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可以由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具体指标组成。这些指标比较科学地透视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是管理者识别和控制融资风险的指标。其次是获利能力,可以由资本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等具体指标组成。盈利能力的走势与企业的融资风险息息相关,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的重要工具。最后是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指标可以包括资产负债率、资本化率和股东权益比率。指标确定后,采用专家评分和数学建模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评价。
  2.对管理层融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事后控制主要是企业通过对本次融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对此做出客观的评价。企业评价的目标主要有:确保融资结构合理;将融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融资成本低并且可满足资金需求;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改进,发现和处理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此外,还应该听取专家意见,通过对指标分析的合理中和与加工,使评价结果趋于一致。
  3.及时总结融资风险管理经验与提出改进建议。一般来讲,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今后的工作,公司的融资活动也不例外。根据对融资活动的分析评价,可以对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金使用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公司融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而投资又是为了获得利润。融资时应该先对投资进行分析,避免融资后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低效率;还应使融资结构趋于合理,降低融资风险,对以后可能面临的融资风险做好防范。
  
  主要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raneo,MertonH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June:261~297.
  [2]Jensen Miehael C,Meekling William H.Theory of Fir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3]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11):12~20.
  [4]赵爱良,张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风险及其防范.财会通讯,2006(9):41~42.
  [5]周勤业,刘宇.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创新的比较与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5(9):21~23.
  [6]齐利.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及筹资风险的管理.科技与管理,2002(2):45~46.
  [7]贺武,刘平.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策略.财会月刊,2004(B11):16~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0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