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 军 王 聪

  摘要:通过金融学定位与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论争以及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分析发现,国际金融的学科边界一直未有清晰的界定,国内外流行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其教学内容主要在研究导向型与实用导向型、全球问题与本土问题中寻找平衡。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5-03
  
  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国际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业最为稀缺的,这需要合理有效的国际金融培养体系。在学科一专业―课程三级体系中,课程具有相对的弹性,而课程的弹性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次序的安排相比,教学内容的确定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本科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局部论及研究生层次教学内容体系。
  
  一、金融学科定位与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论争
  
  追根溯源,金融学科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事实上,金融学科的定位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论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的定位存在争议。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在《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书中对金融学应当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金融学应当属于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金融学是接近经济学还是更接近管理学等三个问题上指出:其一,金融学不纯粹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二,金融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三,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应该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充分体现交叉融合的特点。
  
  在国际金融学独立性的问题上,复旦大学姜波克(2000)认为,国际金融不是国内加上“涉外”内容的简单延伸;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上述认识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已出三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国际金融教学的走向。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天津财经大学的王爱俭(2005)提出,姜波克对国际金融学内容的界定是一种创新,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国际金融学的特点,尤其是忽略了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因此,姜波克等人所指的国际金融学称为“国际金融理论”似乎更确切一些。另外,国际金融是否存在主线,或者主线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新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2006)教材在融合国外商学院侧重微观与经济学院偏重宏观的基础之上,率先提出“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国际金融课程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国际金融教学的内容体系究竟应涵盖哪些内容?已有认识与相关教材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对该问题进一步探索。
  
  二、国内外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教材
  高级国际金融教材以Obsffeld&Rogoff的《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为代表,该书是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参考书。全书首先建立了经常账户跨时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实际汇率和贸易条件、资产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对经常账户变化和经济周期国际传导的影响以及国际债务问题,并将最优增长模型引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接着分别介绍了名义价格完全弹性条件下和粘性价格条件下的货币模型;最后讨论了动态的粘性价格模型。该书引入了微观基础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试图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中级国际金融教材首推Krugraan(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Obstfeld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全书包括两篇: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该书深刻洞悉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和争议,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与全球经济大事密切相连,涵盖了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全球化的冲击等新内容。
  如果说上述两种教材属经院流派,那么商学院流派的国际金融教材则侧重微观与实务。以布特勒的《国际金融学》(ITP国际出版公司)为例,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外汇与汇率的决定、外汇衍生产品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资本市场与投资组合、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涵盖了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内容。
  
  (二)国内教材
  国内国际金融的代表性教材为姜波克、陈雨露、易纲与张磊编著的三本教材,其教学内容比较详见表1。可以看出,国内国际金融教材的课程内容强调的主线不一,进而体现在课程体系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通过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流行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主要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衍生出研究型导向型与实用型导向型)、全球问题与中国问题(包括港澳问题)中寻找平衡。
  
  三、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体系应是与时俱进的。(1)应体现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演进对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与货币危机理论等国际金融核心内容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国际收支决定理论中的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与供给论分别对应了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反映了经济学的演进过程;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粘性价格的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外汇微观结构研究的发展也反映了经济学中对微观基础的重视;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经济学的推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较少涉及信息经济学,而第二代与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则大量运用了信息经济学。(2)应体现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例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有关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它一方面暴露了当前的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对此,国际金融的有关教学内容也必然需要修正和补充。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开放与兼收并蓄的思想,我们认为,与时俱进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框架为:“三位一体”、“六大结合”与“四大内容”。
  “三位一体”是指“国际金融中心一国际金融市场一国际金融市场操作与管理”形成一个体系。“六大结合”包括: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制度与市场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模型与实证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四大内容”包括:(1)国际金融中心与市场。(2)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包括机构投资者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市场客体即为国际资本流动,包括FDI(外国直接投资)与非FDI,非FDI又包括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与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与港股直通车相关)。(3)机制与目标。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外汇机制、风险机制与金融创新,在讲解衍生金融产品风险时可以中信泰富与迷你债券为例。各国或地区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内外部均衡、金融风险的防范、有序的金融开放等,1997年港元阻击战是金融风险防范的经典案例。全球各国要实行的目标包括:政策协调、货币合作、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等,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合作是一适例。(4)制度与监管。国际金融制度包括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必讲内容;至于监管,则应围绕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开。
  确保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时俱进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新体系必须与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教学秩序相配合。首先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求教师除应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与此同时,应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其次,要对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搭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4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