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学交替”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论文主要结合我院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取得的相关成绩及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对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Abstract】Combining the related achievements of our college under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alternation" and some problem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echnical majors.
  【关键词】工学交替;技术;课程改革
  【Keywords】work-study altern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2-0102-02
  1 引言
  “工學交替,校企合作”是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一大创举,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企业和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学生对校企合作总体比较满意,学生流失率在同等院校之间属于较低水平,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
  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变化
  在校企模式开始后,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改革前采用传统的模式,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后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实践、企业顶岗训练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在时间安排上将原先的方案进行调整,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学生整个职业能力的形成路线为“理论学习→顶岗训练→理论学习→顶岗训练→理论学习→顶岗训练”。采用这样“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经过“职业能力认知→职业能力成长→职业能力的形成”。这两种模式进行前后对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实践环节大大加强,学生在完成学业期间有多次接触企业训练的机会,经过每次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兴趣相对前种方式来说比较浓厚。
  3 校企合作模式下技术类岗位及课程学习现状
  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模式运行后,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其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培养方案、学生管理、课程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等。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运行,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目前技术类岗位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还主要处于技术强度比较低的一些工作岗位供工学交替进行;第二,在校企合作中专业对口性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高;第三,在校企合作中合作的深度不够;第四,校内实践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衔接度不是很完善。总体来讲,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挺高,在企业顶岗训练期间也有不少收获。
  目前,我院技术类专业主要还是机制、数控、模具、机电、电气、电子等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一一对口,在安排过程中尽量地往专业上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因学院设备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在实践实训过程中,规划设计很丰满,实践训练很骨感。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大胆,有些还不能脱离课本。理论和实践相距还是有点大,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相对来看,比例还不够大,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去解决。
  4 校企模式下的专业培养教改方向
  4.1 注重职业素养的形成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完成职业工作所具备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事业心、团结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多方面综合的素质,这些和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水平关系不大,但其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状态。
  4.2 注重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形成过程中专业基础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造型各异,但基础构造基本相同。机制类专业有很多方向,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机电技术、机械自动化等方向学生就业的岗位更广。在这些专业中有一些共性点,专业基础课程都差不多,如机械基础、机械制图、CAD、互相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等,学好这些基础课程再进行一些方向上的课程学习就可以进入相关的领域工作。所以,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基础性课程的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才会游刃有余。
  5 结语
  在新的培养模式驱动下,创新健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学生,是我们的目标,只有紧贴社会需求去考虑和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教学和工学交替,及校内实践实训时,应多从企业和岗位的角度出发,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培养学生,教企业所需,教职业所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10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