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奉梅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体现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企业岗位需要出发,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岗位需求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始到现在经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投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不是“学科本位”,而是“职业本位”,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它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要求毕业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这是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科学定位是创建职业院校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旨在突出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岗位就业导向的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两个需求为宗旨,即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和社会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实际用人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特征、地区特征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
  职业院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必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兼顾院校实际设置专业。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且较为成熟;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好,教学基本设施齐全、先进,经费投入有保障;专业能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带动学科建设。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对产品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岗位技能型课程也要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课程内容在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上及时调整,尤其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拓创新,提倡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学生入学初进行专业介绍,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就业去向等,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岗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考取的职业证书,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在校时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工作时热爱自己的岗位。
  课程设置要从经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发,形成基于岗位的系列课程,每个专业设置几个工作岗位,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多个课程包,还将 “双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融入课程包,使课程包除了包括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岗位实训课之外、还包括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的有机融合。此外,教师还需根据工作过程与项目情景开发课程或课程包,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或教材,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高质量岗位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职业学院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取得相应的职业等级技术证书的同时,还要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生产设计与岗位实践,培养教师从精通一门课程到精通一个岗位,确保院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双师”素质。
  同时职业学院还可以聘请企业岗位人员作为学院的企业导师,和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形成“双导师”制度。实习结束后,由用人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在这种“双导师”制度下,学生可以顶岗实习, 置身于岗位中, 学的都是用得着的东西, 学习效果好, 岗位针对性强。而且,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切身感受, 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设计和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 促进就业和自我创业,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某些专业的实训工作难以在校外找到合适的实习企业,或者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技能岗位,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企业一般不会把企业报税工作交办给他们处理。那么院内真实实习场所建设就是人才培养平台的必要扩充和完善,院内真实实习场所不仅是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基地,同时还要明确其既是实习基地也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和实用。在校内实训中,学生可以通过轮岗的方式,可达到实践多项技能的目的,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强调校内真实实习场所建设的同时,并不否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一个学院不可能拥有满足所有专业学生实习的校内实习场所。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岗位上真正的一名合格技能人才。因为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其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会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进行及时调整,甚至更新设备。所以校外实习基地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实用性。
  4.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生产紧密结合,院校才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最近信息,才能了解到社会发展对岗位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及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使院校培养的人才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
   另外,校企双方通过互聘教师,特别是请企业专家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更实用、更通俗易懂的知识,学生易掌握,学习的目的性明确,缩短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既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是企业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又能缩短毕业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减轻用人单位的培训负担,实现毕业生从院校到企业岗位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1]沈海娟.计算机类专业基于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时代,2010年 第8期
  [2]吴红宇.岗位需求特征视角下的工学结合形式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3]赵卫利.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3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