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准则稀释每股收益披露的信息含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露露

  [摘 要]稀释每股收益是反映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计算并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本文选取沪深两市32家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来研究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探索分析稀释每股收益披露的信息含量。
  [关键词]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 累计非正常报酬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对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会计盈余数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信息之一。
  稀释证券的转换影响着基本的每股收益,从而影响市盈率(基于稀释的每股收益)。这是普通股投资分析的两个主要指标。稀释证券的稀释作用,又称淡化作用,指公司发行在外的可转换证券转为普通股,或流通在外的认股权证或认券(债券和优先股),认股权证一旦被用于购买普通股,将使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增加,从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减少。尽管实际转换或行权对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没有影响,但它可能表明一种信息并对普通股价格有影响。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检验会计每股收益披露质量对股价的影响程度。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在披露内容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要求,既要计算和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又要考虑存在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情况下,计算和披露稀释的每股收益。新准则规定,“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投资者希望根据新信息不断评估证券的内在价值以确认是否可能通过交易获得经济利益。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稀释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揭示财务会计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二、文献回顾
  
  1968年,Ball and Brown通过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年到1965年年度会计盈利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他们发现会计盈利变动的符号(即盈利与亏损)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变动的符号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
  赵宇龙(1998)是国内第一篇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该文借鉴了Ball and Brown(1968)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从1994年到1996年共369个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与当年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薛爽(2001)以1998年和1999年发行A股股票的预亏公告作为研究样本,首次对预亏公告的信息合量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预亏公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郭菁(2002)以2000年和2001年公布过中期预亏、预警公告公司的中期报告为样本对预亏、预警公告的市场影响进行了检验。魏明海(2005)从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六个侧面回顾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
  
  三、研究假设与检验设计、
  
  本研究检验考察上海和深圳32家样本公司在2008年会计年度的稀释每股收益披露前后几周内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年度信息的披露能够向证券市场传递新的信息,上述两种符号之间应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上交所、深交所年鉴、月报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等权威的公开出版物,具体包括样本公司从2007年到2008年2个会计年度的会计盈余数据、各年年报公布日期,股价。
  
  四、模型建立
  
  1. 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的确定:未预期DEPS=-,j=1,2,3,……32
  W=2008
  其中,=j公司w年度稀释每股收益,为w-1年度稀释每股收益
  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的符号有3种情况,即(+,-,0),本文指研究(+,-)两个投资组合,另外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考虑了某会计年度发生的配股、送红股、派现金股利等会导致前后两个年度的每股收益不可比的情况。
  2. 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确定
  正常报酬率用市场模型确定某只股票在第M天的正常报酬率:R=C+br+a
  用上面模型估计的b预测年报公布后的正常报酬率,用ER表示
  非正常报酬率AR的确定:AR=R-ER
  累计非正常报酬率CAR的确定:
  CAR=(N表示样本点,m表示第m天)
  
  五、实证分析结果
  
  1. 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好消息的发布,即未预期每股盈余>0,累计超额回报率CARR基本呈现出了一个上升的趋势。从第-11天开始,CAAR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在第-9天开始趋于平稳,直至第十天才又开始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这一方面表明可能是由于公司提前泄露了消息,使得市场上的投资者提前“消化”了预期盈余大于0的“好消息”,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场对于盈利中的“好消息”反应迟缓,对公司盈余的预期能力并不强,难以从较早的时点进行无偏预期,近在公司年报公布的第十天CAAR开始有明显的上升。
  而对于坏消息的发布,即未预期盈余<0,累计超额回报率CAAR理论上应出现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但在图中却发现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在“坏消息”发布日这一上升趋势有所放缓,但在其后又继续了这一上升态势。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对于公司中所发布的EPS信息,市场中的投资者并没有对其做出应有的反应,此外,这一现象也可能与我国2008年股票市场非理性投机、庄家刻意操作有关,从2007年开始,股票市场在经历多年熊市后迎来大牛市,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投机套利心理严重,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业绩不良股份、小盘股更易被操作进而谋求高额套利,因此,这类股份公司受到了庄家的格外青睐,甚至出现了投资者盲目追捧ST类股份导致其涨停的现象。因此,市场这类非理性预期行为也是导致UPS为负的公司累计超额回报率变动异常的原因。
  2. T检验
  图10表示将2008年样本按照未预期收益(UEPS)的符号形成的两个投资组合与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表10表示这两个投资组合在(-20, 20),(-10, 10),(-5, 5),(-1, 1)四个区间的累积超额回报率的均值与T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未预期盈余为负号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的非正常报酬率要明显高于未预期盈余为正号的投资组合,这与本文的预期相悖。这说明市场在2008年并不能有效地区分不同性质的会计盈余数据,进而使股价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从表中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四个时间区间内,UEPS 为负的公司累积超额回报率的均值要大于UEPS 为正的公司,而且这一差异在四个区间内均显著地异于0,这进一步地说明了在2008年,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是半强势有效的,投机因素在当年可能是影响各公司股价的主导因素。
  
  六、结论
  
  研究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证明了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我国的证券市场正被注入一种基于资本本性的理性投资力量,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形成的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弊病依然存在,对证券监管和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形成挑战。
  2007年开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尽管如此,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仍没有摆在核心的和首要的位置,给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制造了或明或暗的障碍。最近几年,我国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为我国的会计系统发挥信息服务功能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另外,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半强式效率的假设,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能力不强,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不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这种研究结果可能是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也有可能是大多数公司按新会计准则计算的稀释每股收益与基本每股收益一致,投资者没有太多关注。
  
  参考文献:
  [1]Ball.R..J. and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1968(4):159-178
  [2] Bear Stearns: Bonds II: FASB Plays Catch-Up with Market Innovations [J].2004(3):139-148
  [3] 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41-49.
  [4] 魏明海. 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28-35
  [5] 丁远,张华,张俊喜.盈余管理:公司治理新焦点[N].上海证券报2007(8):4―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