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心如
[摘 要]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工学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块、建构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等主要对策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还进一步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所带来的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的变化,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系统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是推进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利用学校、社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交替安排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生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经验培养有机结合,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接起来,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其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让学生走出单纯的象牙塔,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将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动态环境中,由于大学生思想行为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相当的难度。而且,随着当前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诸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学生在缺乏相关社会阅历情况下,提前接触到经济繁荣发展背后社会所隐藏的问题,甚至还可能使其对社会现实产生片面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2.弹性的学习制度给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空挡和空缺
工学结合模式强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从现实的运作来看,由于背景不同,工学结合在不同专业和岗位的结合程度存在着工与学的完全对口、部分对接、完全无关三种情形,工学交替也有“1+1+1”、“2+1”、“1+2”等多种形式。受教育者主体的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的集中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空挡和空缺。
3.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但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放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各个环节当中,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接受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实际的做人处事的具体操作能力。然而,由于学校的师资难以深入到企业给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而企业所关注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而不会跟学校一样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存在新的问题。
二、工学结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以职业要求为中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工学结合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化职业性教育,因此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应针对工学结合的特性扩充其内容,体现其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的特点,尤其是要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高尚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使高职生树立起能在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或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留得住、干得好。
2.以实践教育为主线, 注重实践育人
实践性是工学结合的另一重要特征,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实践教育这一教学主线,突出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走向“工作”。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知识、领悟理论、改造思想、磨炼意志、提高素质。要结合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劳动纪律、工作现场的实际,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用事实、“实践”、“工作”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到了与实际结合紧密、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上还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实践潜能的充分发展,实现由片面强调技能培养、强调社会价值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和谐发展转变。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学生素质,克服片面强调技能的倾向,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下工夫,通过课堂学习、环境熏陶、生活体验等途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把培养做人与培养做事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 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应对学生的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使每一位学生的生存能力、特长与潜能充分发挥,使之全面和谐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策措施
为应对工学结合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应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
政治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思想政治教学的新途径和新举措。
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学校和社会共同来完成。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同时,树立全校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由全体教职工共同在教学、工作、生活等各个具体环节,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共同来实施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应将企业所承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合作协议中予以明确的规定。
为此,学校应积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变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积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计划,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划分为理论课和社会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践课则重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理论教学课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课堂组织实施。社会实践课则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生活和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专业由理论课教师与实习带队教师和活动组织人员共同协作完成。
2.转变教育内容,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块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因此,应该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能力科学整合知识,重新规划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注重对高职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在课程设计要突现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要求,可按照“大一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大二进行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提升,大三开展求职能力培训和鼓励创新”的职业导向,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教育。在内容设计上,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压缩那些超出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能力的抽象理论内容,切实从他们日常所出现的问题及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出发,如从人际关系的处理、责任心的教育、服从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来开展教育。另一方面,应将心理健康以及就业观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着重于实践教育,侧重于就业形式分析与就业能力的训练。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下企业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盲目性。
3.转变教育方法,建构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担着一定的角色,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师傅”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吸纳企业的员工动态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由学校教师通过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应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动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更易于和社会上的各个行业的“社会”人进行直接频繁的接触,并受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影响,这也使得学生的思想更趋多元化、复杂化,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现状,改变过去普通高校“墙院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由封闭转为开放,由单一转为多样,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为此,学校要和企事业单位应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中延伸。企业要利用工厂、车间里工人们的积极思想教育学生,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利用机会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遵守岗位职责规定、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要求,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从而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达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
4.转变教育机制,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
为确保“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学习生活到单位工作生活的过渡,学校可推行“思想政治导师制”。即学校可指定相应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为学生的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导师需承担以下职责:(1)帮助学生领会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2)岗前教育,向学生普及企业文化、工作制度、工作纪律、质量意识等方面的知识。(3)帮助学生制定技能强化计划。在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情况下,结合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基本技能强化计划,并在相应专业教师的指导和配合下,确保学生到企业上岗前能基本具备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4)在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疏通解决等。
5.完善监控及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鉴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时段、分散化、差异性等特点,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紧密的、不间断的信息沟通机制。 通过工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任务汇报制度保持信息的畅通,以利于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盲点。 同时,为确保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学校应改革传统的终结性、单一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应尽可能涵盖多种能力要素,并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体系,而且评价的结果要综合考虑专业教师、企业人事部门、实习部门、同班或同组同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罗小秋,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2]周明星,吴炳岳.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3]欧阳剑波、苏冰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J].职教论坛2008(6)
[4]刘京中,罗丽英:《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