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 琳 王 旭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当前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子档案 安全 管理
一、工程简介
桃花溪流域排污管网C线工程是重庆市桃花溪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C管线在九龙广场处汇合桃花溪A、B截流污水管先后通过九龙排污隧道及主城排水C干管排至鸡冠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主干线管径为D800―D900,顶管段管径为D1200,起于袁茄路红光摩配厂附近,终点至九龙广场,全长约2.3km,共分三个标段。管网采用埋地、顶管二种敷设方式。本工程收集的污水组成包括:生活污水、商业及公建污水、工业废水。
二、顶进设备选型
1.工作井地面设备选型及布置
工作井的地面需布置一系列与顶管施工有关的设备系统,如气压系统、液压系统、泥浆系统、配电站及起动设备等。
(1)选用多台电动空压机,用于生产压缩空气,经过净化存储后输入管道内,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呼吸安全及施工用气。每座工作拟配备1m3的电动空压机一台。
(2)液压系统:包括高压油泵,控制阀、溢流阀、油管和油箱等。其作用是对主顶千斤顶提供压力油。本工程需配置两套液压系统,每套系统选用2台45Mpa高压油泵并联使用,油泵流量2×18C/min。
(3)压浆系统:包括泥浆池,搅拌机,注浆泵、管道及各种闸阀等。每座工作井配置一套压浆系统。
(4)起重设备:该设备以考虑吊装单节钢筋砼管为主,单节管子自重4.7T。每座工作井备1台8T汽车吊或5T、10T门式吊机。
2. 注浆系统
顶管施工中使用的膨润土减摩泥浆,是由地面压浆站配制后,通过液压注浆泵压入输浆总管及管节上设置的环形分管注入至顶管机及管节的各个注浆孔,形成管节外围泥浆套。由于本工程最长段顶距为102m,全长192m,故用1台液压注浆泵就可满足全线同步注浆和补浆的要求。
3.自动测量引导系统
为解决长距离、急曲线顶管的测量问题,研发了自动测量引导系统。自动测量系统由顶管工作井下l台固定的自动全站仪(T1)及固定于井壁上的2个后视点(PL、PR)组成。顶管贯通测量地下导线的起始基准点,按连续导线形式,随顶进的长度和线形,在管道内固定安置若干台自动全站仪(T2、T3…)及棱镜。由离机头最近的全站仪最后测量固定安置于机头内的棱镜Pl、P2的坐标,然后计算求得当前机头位置中心PO的坐标(X、Y、Z),实现了机头的跟踪测量,做到“随测随纠”,有效地保证了顶进的质量,并大大提高了整体施工进度。
三、纠偏技术
曲线顶进在纠偏时应考虑侧向土压力的稳定性;采用多组纠偏装置,形成机头后的整体弯曲弧度;管节接口的缝隙差和密封性能;成品管的强度和木衬垫的选用等问题。
1. 纠偏特殊管设计
在纠偏特殊管端面预留6个油缸槽,每个油缸槽内放1只120t的柱塞缸。当纠偏特殊管进入曲线段时,启动液压装置,顶出油缸;在管接缝内插入多层夹板,液压系统卸荷。
在R=156.7 m曲线段顶进时,除了机头有1套纠偏装置外,在机头后方筒与1号管节、l号与2号、2号与3号管节之间各设置纠偏特殊管,确保顶进轴线与设计轴线一致。
2.中继间的设置
我们在工作中拟用4套3000KN的液压千斤顶,总推力能达到12000KN,一次性顶进长度可根据顶管经验公式算出:
顶力N=(C.S.F+A)K
其中:C为管长
S为外周长,S=ЛD=3.14×1.50=4.71m
F为单位面积摩擦力,当采用注膨润土减阻时,对F选用
10KN/m2
A为顶管机头前端面积:
A=ЛR2=3.14×0.752=1.766m
K为安全储备系数,选用1.2
则在12000KN顶力下能顶管的长度可计算出:
C=(N/K-A)/(S×F)
C=(12000/1.2-1.766)/(4.71×10)=212m
根据计算可知,本工程DN1200顶管,在地层中一次性顶进212m。在顶管各段中,最长的管线才102m,可不设中继间,直接用主顶设备施顶。
3. 纠偏的控制方法
1)当顶管机进入曲线段前,必须有1个平缓的过渡段;
2)曲线段纠偏时,应同时启用4组纠偏装置,使管子接缝张开值与理论计算值一致,以便形成整体弯曲弧度;
3)曲线段的纠偏控制要特别注意弯曲弧度的逐渐加剧,即曲线半径随着曲线段的推进而减小,必要时应反向纠偏;
4)对前20 m管道的管节接口缝隙和弧形木塞板的量测、拉杆螺母的调整都要认真操作,做到随时观测,及时调整。
四、结束语
桃花溪流域排污管网C线工程中C干管为急(曲线半径小)曲线段,由于在顶进设备配置、注浆减摩、测量导向和信息化施工等关键技术上有新的突破,顶管机从出发,一次顶进,顺利地到达18号接收井,实际用时30d。轴线左右偏差为3.2cm,上下偏差为2.1cm, 圆满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整个工程施工未影响地面交通的正常运行和周围管线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还节约了2个中间井及拆迁费用数千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为今后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德)谢尔勒:顶管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徐昂都:曲线顶管技术要点[J].水运工程,1994(10):75―78
[3]侯学渊 钱达仁 杨林德:软土工程施工新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