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产教一体化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可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创新校企融合,完善产教一体化模式。本文主要就校企融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产教一体化的建构特色以及实践策略展开分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以及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融合;高职会计;产教一体化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可有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契合新时期的高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就业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正在尝试采用“职业教育融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和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形成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校企融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产教一体化的建构特色
(一)责任共担,一体两翼
校企融合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所重点采用的教学实践模式,但是大多高职院校的思路一直保留在学生实习阶段与企业进行合作,给学生安排相应的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这并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构建“产教一体化”的校企融合模式是让企业深度融入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来,介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丰富学校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眼界和圈子,形成会计专业“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担负学生教学主要责任,但是合作企业也同样承担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责任,只有敢于承担教育责任的企业才能够在學生毕业后优先挑选优秀专业岗位人才,补充自身人才队伍。
(二)通力合作,产教联盟
在高职校企融合模式构建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模式,首先,企业认可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并且愿意将企业中的资源拿出共享,比如企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实践平台资源,甚至是企业的部分数据资源,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合作伙伴。有的高职院校甚至与合作企业形成了产教联盟,在一个产教联盟内的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可以实现资源互通、相互帮助,其共同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任职岗位。
(三)双层架构,三个课堂
校企融合模式具有学校和企业两层架构,学校教学实践和企业教学实践存在不定期的交互融合特征,在高职教学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将企业纳入进来,从而为学生提供“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就是学校所提供的专业理论教学以及学校活动实践的会计教学课堂;第二课堂就是校企合作下由企业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课堂,同样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但是所体现出来的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第三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或者学生自己深入企业所接触到的实习课堂,学生可以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参与企业的工作项目,在真实业务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校企融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产教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社会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校企融合视角下高职会计产教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比较容易,但是真正开展校企融合的教学实践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高职院校在深入挖掘校企融合模式时也是处于“试水”阶段,一些高职院校还专门构建了“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班培养模式”等,目的就是拉近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更多地了解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能够借助企业所持有的社会资源和内部资源来构建会计特色课程体系,但是企业不懂教学,他们不会主动提供自己的潜在教育资源给学校,只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思考如何利用企业资源,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寻求企业资源的应用模式,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基于会计专业教学来看,教学中需要很多会计专业的数据,想从教材之外寻找更加贴合现实的数据只能从企业获得。一般合作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部分内部数据,但是很多涉及企业机密的数据无法向学校提供。另外,企业还具备较多的会计专业内部培训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更加贴合社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可融合到校内理论和实训教学中。
(二)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很多院校所努力的方向,但是,“双师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为学校会计专业提供怎样的“教师”。一般来说,企业有自己的发展路线,让企业与学校形成合作、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实践基地都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为学校提供“教师”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想深挖企业的人才资源时,也应该尽力整合自己的教育、学生以及实训基地的资源,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便利,从而换取企业更加深度的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双师型”的特色教学模式并不要求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来为学生承担长期的、理论的教学课程教学,而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学生,因此可以应用讲座、分享会、体验学习、实训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第二导师”、“第二课堂”。
(三)形成“岗位制”“阶段性”培养模式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基于校企融合而创新,利用企业资源,会计教学中可形成“岗位职”、“阶段性”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入企业基层、了解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架构,基于理论学习而不断成长,实现阶段性的自我提升和专业岗位能力的跨越。“岗位制”的培养模式与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一对一”的培养模式有相近之处,但是“岗位制”是按照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学生可选择相应的“模拟岗位”来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比如将“岗位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生可在岗位课程学习中让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而企业不会因为给学生提供了岗位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帮助就一定安排学生到企业这一岗位进行工作,但是“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会主动吸纳会计专业优秀毕业生。“阶段性”的培养模式是指分阶段实现会计人才的有效培养,原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阶段往往是“2+1”,即2年理论学习,1年实训实习;但是形成充分深入的校企融合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阶段处理可更为灵活,比如“1+1+1”模式,先理论学习,再实训实践,再理论学习;或者形成更为灵活的阶段穿插教学,进一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融合。
(四)围绕“四技能”改革会计教学模式
校企融合模式是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大所优先选择的模式,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充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毕业后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找到工作,成为一名有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发光发热。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围绕“四技能”展开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四方面的技能如下:会计专业业务基础能力、业务岗位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以及职业拓展能力。而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打好学生的业务基础能力技能和基础职业技能,通过校企融合,则可以深入发展学生的岗位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拓展能力。尤其是当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深入的专业形势探讨,学生可今早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观和岗位观,坚定自己的学习方向,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成为市场真正需要的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并具备较高的会计从业素养,避免了在进入社会后“走弯路”的情况,能够比没有经历过企业历练的学生有更高的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能够形成“校中企”和“企中校”的两种状态,并在这两种状态中进行自由切换时,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才真正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了确保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素养、眼界的共同提升,高职院校需要深挖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岗位和职业特色的产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学生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娅,吴巍.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 (04):58-59.
[2]费如纯.实施深度产教融合,培养大数据工程师[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 (03):98-99.
[3]邓敏,贾文静,宋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 (20):125-126.
[4]丛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 (05):177-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8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