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现状及成因进行探讨,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主要存在银行提供贷款意愿不强、信贷融资面临困境等问题。据此提出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困境的政策建议,包括提供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市场信息体制以及优化金融服务水平。
关键词:信贷融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148-02
一、 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社会失业率、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将近60%的GDP和50%的税收,完成了65%的产品专利,但在金融资源占有使用方面却不足20%。同时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及信贷融资问题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由此看来,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尽管我国金融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原始融资渠道还是面临瓶颈,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原因,我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困境,尤其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各商业银行都出现了信贷配给的局面。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中小企业的特点及融资渠道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具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明显特征:一是数量大,分布以及涉及行业广泛。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5%以上。二是更新快,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能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从而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三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且统一。当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达到统一时,所有者的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一致,使得企业可以灵活经营,富有活力。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含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通过内部留存的未分配利润、折旧、资本公积金等方式来筹措资金,内源融资渠道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净资产规模等。当内源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水平时,企业便可转向外源融资渠道。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一些方式从企业外部融入资金用于投资,具有灵活性、高效性、资金量大的特点,包括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以及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典当融资等间接融资手段。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以及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不完善、融资门槛高,这使得间接融资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外源融资方式。
三、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信贷融资约束现状
1. 信贷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据资料显示,银行贷款占我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72.5%,内部集资的企业占8.7%,有价证券融资仅占2%;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严格、程序复杂,对企业的要求较高。所以我国直接融资发展较缓,且主要依靠一般性银行贷款,对于票据融资、贴息贷款等信贷融资方式的利用较少,信贷融资渠道狭窄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信贷融资门槛较高
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的政策门槛比较高,对中小企业的审查十分严格,同时商业银行进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十分谨慎,采取信贷配给和信贷约束政策,主观提供贷款的意愿较低,这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较低,投资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会面临信贷融资不畅的问题,造成大多数企业会转向民间借款,但风险较高。
(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成因分析
1. 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中,企业是怎样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有关企业价值的相关信息,以此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1)信息不对称易造成逆向选择。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监督体系尚未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信息的了解处于劣势。同时商业银行无法鉴别中小企业所提供信息的真伪,商业银行若想得到中小企业所有真实信息,则需付出较高的人力、资金成本。所以信息不对称容易使商业银行面临逆向选择,即由于商业银行对于提供贷款的企业会有所选择,偏好大企业,使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2)信息不对称易造成道德风险。当中小企业得到银行贷款后,由于经营利润的驱动和高额利息的压力,中小企业会变更资金用途,将银行贷款用于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项目上。但商业银行并不能对中小企业的这一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核查,即使商业银行可以知晓中小企业的这种行为,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条例,无法形成有效的惩治,使贷款安全性出现较大问题。这种道德风险会使商业银行在以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出现“惜贷”和贷款约束现象,使中小企业面临信贷融资困境。
2.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现实分析
在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规模收紧的国家政策下,信息不对称是介于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突出障碍。
(1)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强,主张向大型银行借贷,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又有规模区分,大型银行偏好于信用状况好的大型国有企业,而中小型城市银行也同样不愿定位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致使我国出现了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健全的局面。 (2)再者我国担保机制不完善,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内部管理,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幅度减少信用贷款量,绝大部分贷款也都需要抵押或者担保,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抵押物较少,折扣率过高。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问题同样严峻。
四、 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结合浙江本地中小型银行借贷的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通过借鉴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成功定位中小企业并缓解融资问题的措施,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问题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金融信贷服务
在金融信贷服务模式方面,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实行以“三品、三表、三三制”为特色的金融服务模式。“三品”是中小企业法人以及高管层的人品、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押品,“三表”是中小企业的水表、电表、海关报表。“三品、三表”可如实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如果中小企业可以良好发展,那么它的三表数据可以实现持续增长,并且通过对长时间经营数据的观察可判别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该模式既降低了商业银行为获取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信贷实际偿还能力所付出的成本,同时也获得了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更多经营信息,使得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多,扭转了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对象中的劣势地位。
(二)信贷风险控制
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泰隆银行推行了独特的风险管控机制,即2+N机制。该机制中的“2”指的是贷款额小、期限短,这是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商业银行对企业进行银行贷款发放时,发放小额的、短期的贷款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避免出现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的局面。“N”则指的是在“2”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能够更好地控制信贷风险的其他手段,包括了客户信息的收集评估机制、现金流测评机制、贷款定价机制、贷款“笔笔清”机制、保证担保和道义担保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综合分析。
总之,面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问题,泰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在三个成本方面进行把控:事前低成本获取信息、事中低成本监控管理、事后低成本违约惩罚,为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提供了中国式的解答。
五、 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问题的对策
(一)提供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得见的手”,采取必要的財政支持和社会化服务可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足,促进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府要积极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指导和服务,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融资平台,提供信贷咨询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能力;同时可以提供贴息贷款、企业所得税灵活调整等财政优惠政策以及对低收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所得税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产业引导、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扶持,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
(二)完善市场信息体制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无法及时传递本企业的信息,缺乏完善的信息传递制度,使得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因此,需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平台,充分利用透明、公开的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健全社会市场经济信息体制和对公司董事会违反义务的责任追究,建立资本市场信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授信制度和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在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共存的基础上发挥担保机构的综合效能,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优化金融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可借助金融信贷服务模式和信贷风险管控机制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银行业产品及金融服务水平,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应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借贷资金的合理管控,结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努力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方式和信贷产品,拓展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程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探析及对策建议[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熊泽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研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考察[J].浙江金融,2011(1):77-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8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