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银环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心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有关过度自信的理论研究分为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过度自信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并指出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过度自信过度交易投资策略
一、引言
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才能总是深信不疑,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总是能相对准确地判断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中,这种过度自信心理更加明显。Mahajon(199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一种过高估计一系列事件发生概率的行为。2003年唐伟敏、张戡和唐湘晋将过度自信定义为投资者固守他的信息处理方式,这是在投资者对市场信号的提取是不存在差异,即信息对称的背景下进行的定义。
二、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1.难度与过度自信。研究表明人们面对的问题的难度越大,他们就越容易过度自信。在金融行业,专业性特别强,不确定性特别大,投资者面对的问题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金融行业过度自信特别明显。
1992年,Griffin和Tversky认为当事件的可预见性比较差且证据不明确时,尤其是当决策或信息的反馈被滞后或阻断时,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会更加严重,专家投资者比起普通投资者来讲可能更倾向于过度自信,人们的自信程度随着任务难度变化而变化。对于非常容易的项目,表现出轻微的缺乏自信;对困难的项目,表现出一贯的过度自信;对不可能的项目,表现出特别显著的过度自信。证明了难度对过度自信的影响。
2.辨别力与过度自信。研究发现辨别力与过度自信有着密切关系,当辨别力低时,人们容易显出过度自信,当辨别力高的时候人们可能缺乏自信。这个观点也能帮助解释人们在预测他人比预测自己时更加过度自信。
1992年Grifffin和Tversky用抛硬币的实验证明了当考虑两个假设中的哪个为真时,自信程度应该依赖于数据符合一个假设而不是另一个假设的程度。当假设之间的辨别力低时,选择者显出过度自信,当假设之间的辨别力高时,选择者表现得非常地缺乏自信。证明了辨别力对过度自信的影响。
3.自我归因与过度自信。研究表明自我归因与过度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度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自我归因。
Odean和Bem的研究均表明,过度自信来源于人类强烈的自我归因情结,即投资者容易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于他人或客观条件。
4.性别与过度自信。研究表明性别与过度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过度自信。
2001年Barber和Terrance Odean研究表明,平均来讲,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表现出过分自信。
2009年庞建勇和王凯借鉴江晓东(2006)所做的实证研究,通过收集漳州一家证券营业部的账户交易数据及相应的性别属性对此做了一些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10个月的样本期中,只有1个月的男女月度换手率均值差异通不过5%的显著性检验,其他9个月的数据都表明男性投资者的月度换手率显著高于女性投资者,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容易过度自信。
5.信息与过度自信。研究表明信息与过度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2年Oskamp使用案例研究了信息与自信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信息收集达到某一点时,预测精确性就达到了最高限度,根本不会随着信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是随着获得信息的增加,对自己决策的信心会继续稳定上升。
6.后悔厌恶与过度自信。研究表明后悔厌恶与过度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7年文凤华、黄德龙、兰秋军和杨晓光等分析论述了后悔厌恶和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推卸责任的心理,与人们的后悔厌恶是相关的。人们不愿意承认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决策的失败,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觉得非常痛苦,因此为了避免痛苦,他们会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外界。在自我归因心理驱使下,投资者为自己决策失误找到了借口,而偶尔的投资成功却助长了过度自信。这样人们不仅不能通过不断的理性学习过程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而且随着成功投资次数的增加,投资者会变得更加过度自信。
三、过度自信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过度自信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度自信与较高风险的投资组合。1998年Odean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低估风险从而持有较高风险的投资组合。
2.过度自信与股价远离其基础价值。1998年在Daniel等人的研究中,那些对私有信号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这些信号反应过度。当他们随时间更新他们的信心时,这种反应过度会在更正之前随时间变得更加严重。结果,就有长期的反应过度和股价纠正现象。
2001年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指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对基础信息做出错误定价,从而造成股票市价远离其基础价值。
2002年JoseSeheinkman和WeiXiong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上存在的公开信息对泡沫的影响并不大。泡沫的大小关键取决于那些导致投资者产生信心差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数量越多,市场上的泡沫也就越大。此外,如果假定那些非公开信息的白噪声与有关的基础变量具有同样的波动性,那么,由泡沫所导致的市场波动将是基本波动的八倍,而由泡沫所产生的市场价值也将远远大于资产的基本价值。这也是泡沫破灭会给市场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所在。
3.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Odean提出了收入效应假设。认为股票市场的当前交易量和股票市场过去的收益可能是高度相关的,由于收入的出现或提高会使投资者进一步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运气或所拥有的信息,促使投资者进行交易活动,从而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交易量。
4.过度自信与买入(卖出)过去获得赢利(获得损失)的投资组合。1998年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nhmanyam指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某些与股价变化更为相关的信息反应不足,因此,他们倾向于买入过去的赢者组合,卖出过去的输者组合。
5.过度自信与正反馈交易行为。2004年杨春鹏和吴冲锋通过建立含有过度自信、自我归因偏差心理的股票展期价值模型对过度自信、自我归因心理偏差与正反馈交易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根据投资者的展望价值最大化投资标准证明了投资者对价格变化信息的过度自信可以导致正反馈交易行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和自我归因心理可以诱发正反馈交易行为,而投资者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可以加速投资者自我归因心理的产生。
6.过度自信与期望收益。2005年吴卫星和梁衡义通过模型对过度自信在一个多阶段金融市场中是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投资者要求的期望收益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容易低估风险,从而在一段时期内会使得价格急剧上升,还有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的存在,他们实际上在一段时期内充当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从而使得一段时期内即使对理性投资者来说,依然导致了风险的暂时降低,他们也会接受比较高的资产价格,要求相对比较低的期望收益。
7.过度自信与套利行为。2007年姜伟、杨春鹏和李莉莉通过建立基于过度自信心理的风险溢价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建立了机遇亏损概率的套利风险模型和基于期望损失的套利风险模型,研究了套利的有限性和投资心理给套利者造成的套利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将会增加套利者的亏损概率和期望损失;新的信息为正,会进一步增加卖空套利者的亏损概率和期望损失,新的信息为负,会进一步增加买空套利者的套利风险,从而会更加限制套利者进行套利的意愿,并使得套利具有有限性。
四、启示
随着过度自信相关理论的完善以及过度自信作为变量“植入”到相关的金融分析模型中,过度自信对有关“异常”现象的解释将会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但对于过度自信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的进一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现实世界中进一步检验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因为目前对过度自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完善阶段,对过度自信的理论成果的检验还是比较缺乏的。二是进一步扩展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因为过度自信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而不仅仅是投资者的普遍心理。三是建立完善的过度自信评价指标体系,因为目前国内过度自信的评价指标比较少,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唐伟敏张戡唐湘晋:投资者过度自信时的交易量[J].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6卷第3期,300~306.
[2]庞建勇王凯: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J].时代金融,2009年第1期,22~23
[3]杨春鹏吴冲锋:过度自信与正反馈交易行为[J].管理评论,2005年第17卷第11期,19~26
[4]吴卫星梁衡义:过度自信、流动性和资产定价[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3~8
[5]杨春鹏姜伟杨德平解强吕世瑜:过度自信展望理论与处置效应[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0卷第1期,82~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0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