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教师素质化解高职院校内部发展不足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绍凤

  [摘 要] 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院校师生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整体质量不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的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化解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发展不足问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情感人,全面提高素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生现状 人文素质 学习气氛
  
  目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由中专升格、大专、地方大学和成人教育学校改制而来的,处在高等教育院校的低端,层次和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也是高等教育里的弱势群体,学习动力不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有可能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对新情况,要化解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发展不足问题,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情感人,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技能。为形成情感校园、学习型校园创造必要条件。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这一层面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师生现状
  1.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主要是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还有初中升不上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比较差,自制力比较弱,抗挫折能力差,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笔者做过调查:很多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没有树立正确人生观,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也很多。他们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在思想上还存在大学群体中“低人一等”的想法,自卑感比其他大学生强。他们还对就业产生怀疑,直接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学习动力不足。
  2.教师方面
  (1)教师组成情况。根据对职业学校了解的情况: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主体是原中等职业学校留校生、八十年代大学本科毕业生、扩招后的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这些教师中一少部分来自师范院校,多数来自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方式、教育心理、人文知识欠缺。近来随着高职院校评估体系中硕士生比例的要求,部分教师盲目攻读工程硕士,为达到指标和受功利性影响,专业不对口,达不到学以致用。目前有的高校办工程硕士班没有把好关,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学历提高,水平没变。
  不论哪部分教师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大多没有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欠缺高职教育理念与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较少,有的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但只是通过考试拿到工程师类、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根本没有到实践中锻炼,没有实践经验,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主体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欠缺,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人数很少,且有些缺乏教学经验等原因造成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难于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能力上与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执教能力、科研能力有较大差距。
  (2)教师人文素质欠缺、道德教育缺位、自觉学习劲头不足。建国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的教育一直处于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面向、过重的功利主义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的状态,与现实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就欠缺,依靠他们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不能不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有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呢。
  部分教师认为教好自己的基础课、专业课就完成了本职工作,认为道德教育是“两课”的内容,在教学中没有渗透道德教育,有的教师自己道德修养欠缺。
  有的教师安贫乐道,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知之甚少。据了解部分教师没有看书看报的习惯,没有阅读本专业前沿文献的意识。部分老教师不会上网,现在网上学习也是重要的,国内外的信息、专业知识都可以从网上学到,不注意日常知识的积累。没有形成一个新老教师互动的良好学习气氛。
  二、结合现状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化解内部发展不足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有些成熟的职教经验值得借鉴,但发达国家职教已发展多年适合国情,我国职教起步晚,社会认识不足,部分家长有偏见,导致生源紧张,还有就业的压力。要发展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先化解内部发展不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学好理论、技能,先进的职教方法才能得以应用,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基于此面对目前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厌学情况,教师的质量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首先要思想端正,心理健康,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以情感化学生。高职学生在初、高中时应该得到教师的关爱的机会都被好学生占有了,所谓问题学生是得不到爱的,教师要把真诚的爱献给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看到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其最需要爱的时候。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营造学习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1.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滋润于学生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在教学中应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2.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教学生活。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守时、认真、勇于更正自我的错误,在教学中对民主、平等的推崇,对于学生品德、习惯、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带领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解决问题、不断克服苦难的能力,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应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应不断研究如何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处于一定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动力势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指导学生树立人人可成人才,行行出人才,无论是上本科还是上专科,无论是搞科研开发还是搞应用操作,无论是当科学家还是当工人农民,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作贡献,就都是人才的观念,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自信心,为他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供内在动力。良好的校风和教风必将给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则会从中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即使个别学生学习动力缺乏,也会在其他人的影响下逐步改善和提高。
  3.教师以情感化学生。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人格才能感动心灵。注重情感沟通,建起师生心灵互动的桥梁。俗话说,天底下最难还清的是人情债,作为学生群体也一样。只要老师真心爱他们,全身心地为他们的成长服务,即使再不听话的学生也会有“为情所动”的时候,班主任、辅导员、任科教师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多与他们谈心、沟通、多为其创造展现自我、认识他人、接纳他人的机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结合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感化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授受关系,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情感、意志、精神、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是精神的机遇、相知。必须在平常的教育生活中细心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并在鲜活的具体生活情景中理解学生道德的形成并促进这一过程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4.实行导师制。本人根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过程的感悟,内化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也应实行导师制,但有别于研究生导师。应当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实行导师制,学院聘专业理论、技术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教师为导师,对这类教师给予激励机制。使学生从跨入校门那刻起就得到导师在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能力、学习纪律、心理素质、专业学习等方面给予的全面引导和教育。因此,专业的性质与专业对社会和个人的效用,专业的发展态势与学生的毕业定向、专业思维的培养与学习方法指导,专业教师比一般辅导员、班主任显得更为适合。使学生得到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的三重教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导师人格的魅力、学术的风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使学生产生一种敬佩、尊重之感,使之感化更深。
  5.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建立学校职业训练中心,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第一资源,名师出高徒,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育,将一批事业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送到高等学府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或直接引进高学历人员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带动学校科研的发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这所学校综合学术水平的标志。同时建立职业训练中心,有助于不同领域的教师互相学习,协同攻关,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直接深入企业,进行职业技术实践,体验操作的过程和生产的情景,以积累生产经验,而不要局限在理论领域创新。学校还可以从企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鼓励教师之间组成以解决实际职业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的团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师的优势,带动学校科研、实践、技术培训的发展,给其他教师以促动,营造学习型校园的气氛,使每一名教师都有不学习就落后,不甘落后的思想,互相鞭策,共同发展。
  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既能“动口”也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新思路,要有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投入,如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建设一批学科特区、促成学科和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要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着力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积极采取措施,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韩玉芬 费斯威: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03)
  [2]鲍 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
  [3]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01)
  [4]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03)
  [5]冯琳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6]徐 敏 李 明:试论教师队伍的人本化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7]只海平 张喜顺:论加强职业院校弱势群体的教育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8]王 刚 徐立清: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1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