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生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科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一梯队,对本科生进行科研的培养和训练,不仅仅是对于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因此本科生科研能力以及相关素质的培养在我国愈发被重视起来。本文旨在通过对本科生科研现状的分析研究中,总结出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本科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一梯队,对本科生进行科研的培养和训练,不仅仅是对于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因此本科生科研能力以及相关素质的培养在我国愈发被重视起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的开展,目的就在于促进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激发其科研兴趣。
  除此之外,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稍后,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要求。因此,发展高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作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本科生科研现状的分析研究中,总结出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1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实施的现状分析
  倡导本科生进行科研最初是德国威廉·冯·洪堡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在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中广泛实验后步入正轨,也将本科生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第一梯队。国内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引入了麻省理工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标志着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计划正式启动。自这项计划引入起,全国各所高校便逐渐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以及训练,尤其是在国家“双创”口号的号召之下,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1.1申报项目、参与学生和教师增加,规模不断增大,研究领域不断增多
  随着我国各所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高校不仅将本科生科研能力纳入常规教学课程,更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推动本科生科研兴趣。自教育改革以及本科生科研计划推行以来,各所高校申报的科研项目、学生的参与度都有显著的增加,而且科研项目的申报院系由理工学科逐渐扩展到社会学科,渐渐普及到各个学科,科研项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针对学生的科研项目申请上,除去鼓励本科生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也鼓励同学们依据兴趣点和学科领域的边缘领域,进行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项目合作,再扩大本科生受益面和增加创新性的基础之上,也有利于学科科研领域的横向发展,进而极有可能发展出学科研究的新方向或者新观点。
  1.2高校初步形成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和鼓励机制,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计划在充分展现出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之后,受到各所高校的空前重視。同时在国家的号召之下,各所高校在借鉴各个国家的经验基础之上,也在不断总结吸收在计划开展过程之中的经验教训,由最初不成体系到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和鼓励机制,主要体现在:
  第一,导师负责制和学院管理机制,从项目申报角度给予保障。使得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开展落实到具体院系和学生个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导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学院也可根据本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便本科生的科研项目申报和训练有制可循。除此之外,针对项目实施的流程也有较为科学的管理,一般分为项目申报、中期检查以及结题验收三个阶段,学校可根据项目推进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科研的能力进行考察和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或者是情况也有机会进行纠正跟规范,有利于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二,评优选先增加科研比重,鼓励学生进行科研,从科研兴趣方面给予保障。无论是国家还是校级评优选先的奖励中,都有意识加重科研项目的奖励比重,以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同时,导师参与并指导的优秀项目也会受到相应的奖励,以调动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第三,学校、国家设置配套的资金支持,专项专用,从物质支持方面给予保障。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科研,大部分院校都设有支持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以保证通过审核或者选拔出的优秀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1.3学生参与目的性明确,由学校鼓励参与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参与
  在学校以及国家大力号召之下,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目的明确,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自主认识到参与科研项目对于自身专业学习、理论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评优选先时的重要助力,功利性目的逐渐减弱,自主参与、自觉参与的目的较强。
  2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自我国大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来,无论是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从高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来看,本科生科研计划都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2.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率较低
  同我国学科发展的历史相比,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以及科研项目的参与程度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性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参与率相比,我国的参与率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首先从参与人数上看,参与率为超过50%;从参与的频次来看,在大学四年中参与科研项目的频次集中在1次,2次以上的人数较少;从参与项目的学生的投入时间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投入程度不够,一周投入时间也就在2个工作日左右,而且时间分配不均匀。从这些方面看,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水平的培养仍处于一个较为浅层次的水平,还未能够真正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未能满足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能力培养方式和参与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参与领域已经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大部分领域,但是由于学校的物质支持和导师配备等资源的有限,不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所以受限于学生个体的学术能力差异以及科研项目择优培育的方式,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缺少参与科研项目的途径和方式。
  2.2科研项目同课程学习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存在冲突
  高校科研项目本应是为了提升学生能力以及专业水平而设置,以便学生能够达到科研与课程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但有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表示,科研项目的参与同课业学习存在着冲突的问题。这一点集中表现在课业较为繁重的专业以及年级(例如大二、大三),由于学分以及课程学习的需要,这部分学生表示如果要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势必要压缩部分科研项目参与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同学表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对于科研项目的参与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学生自身时间管理能力不强,不能够很好地分配时间;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某些专业课程学习未能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余时间,影响学生的科研参与积极性以及科研参与投入程度。
  2.3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学术基础不扎实,科研项目学术价值较低
  在本科生中,参与科研项目的主力军集中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主要就是因为经过了一到两年的学术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能力。但是由于我国中学教育同高等教育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绝大部分学生是升入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学术研究,接触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更有部分学生对于论文的写作都不甚了解,更不用提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因此存在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有同学表示只有一到两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之中会碰到“学术难关”,集中表现为科研项目的课题学术价值较低或者是科研项目的课题制定超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研究范围,学术思维不强。
  3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的改进对策分析
  3.1拓宽科研项目的资金筹集渠道,提供物质保障
  目前,高校支持本科生进行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政府为鼓励本科生科研而划拨的专项资金,这也是本科生科研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另一个则是来自于社会资金,其主要来源是校友会或者是社会人士为发展学术而设立的专项资金,这方面的资金来源波动性较大且受益面较小,主要用作鼓励性,对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来说作用不大,主要是作为本科生科研项目发展的补充资金来源。目前,随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程度和幅度都不断加深,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来保障科研项目的实施已经十分乏力,所以拓展多元化的科研项目资金筹集渠道,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同时扩大参与的受益面,真正切实地将本科生纳入科研团队之中。
  第一,允许鼓励社会资金全资扶持本科生科研计划,通过社会资金有选择地扶持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是扩充了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是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的科研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应用型,真正落到实处,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作用。
  第二,多向社会宣传本科生科研项目的重要性,积极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学校要注重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做好本科生科研同社会支持之间桥梁纽带,让社会认识到本科生进行科研项目训练重要性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发挥本科生科研项目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本科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同校外企业以及校外组织的合作,拓展本科生科研计划的资金筹集渠道。
  3.2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在大力倡导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在保证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基础之上,能够最大化實现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标,从课题申报、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到结果展示等等环节都有配套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本科生的学术行为,增强其科研能力。其次,要完善本科生的培养制度,在确保本科生的科研时间以及精力的基础之上,学校建立相应的培养激励制度,例如择优奖励制度,能够在刺激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基础之上,认真参与科研的实施环节之中,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3.3完善评价制度和导师负责制度,提供学术保障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同中学教育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部分学生的学术能力以及学术思维不强,进行科研项目的训练难免会陷进学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局面。所以,高校一方面在加强学生对于科研项目申报鼓励引导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负责制度,一方面是调动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保证科研项目的学术水准,为学生提供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学术难关的解决法门,解决学生参与科研的学术顾虑,以进一步存进本科生的科研参与程度,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8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