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技协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河南省当前主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一,农技协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河南农技协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河南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不充分等方面问题,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河南农技协健康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农技协;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484-02
一、引言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是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杨文志,2002)。它是由农民通过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从技术服务人手,逐步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以科技联系千家万户,并进行产前新品种推广、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帮助产品销售等服务(刘洁等,2011)。作为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一,农技协有着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可比拟的群众基础和辐射带动作用(万江红等,2013),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农技协的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农技协在法律地位方面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自身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朗的状况。尽管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挥农技协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017年中国科协、农业部、国务院又联合发文提出依托农技协等农民组织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但现实并未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中国科协统计,2016年全国农技协数量为11.05万个,拥有会员1487万人,近5年来几乎未见增长。而在短期内,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依靠农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也不现实(罗必良,2015),势必仍要依赖农技协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衔接作用。因此,农技协何去何从,如何创新农技协发展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共存并进,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等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在研究农技协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有关农技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技协的产生缘由(黄映梅等,1996)、发展机制(张克云等,2005)、发展模式(王彦雨等,2011)、发展对策(刘冬梅,2009)等方面,虽然致力于促进农技协的发展,但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有关农技协的研究热度趋减,对于农技协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更多的参合于对合作社的比较研究之中,最新文献寥寥无几。而在短期内小农户无法过渡到规模经营的态势下,农技协相较合作社在链接小农户与大生产方面仍具优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河南农技协发展现状,然后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促进河南农技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河南农技协健康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河南省农技协的发展现状
(一)协会发展颇具规模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创新,河南省农技协发展已颇具规模,形成了遍布全省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成为各级科协服务三农和促进科普工作服务民生的一个重要阵地,成为基层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有力抓手。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8个省份农技协数量超过5000,其中河南省农技协组织有8285个,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四川省(10913个)和山东省(8682个);而河南省农技协拥有的会员数为98.8万人,同样仅次于四川省(228.2万人)和山东省(109.4万人)。数据还显示,截至2017年,河南省已有8个中国农技协技术交流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二)科普培训不断增多
从功能和作用来看,农技协是以技术服务为联系纽带,以技术促进发展为目标,以农民自愿结合为特色并服务于农民的平台。立足于此,河南省农技协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播先进适用技术,科普培训活动不断增多。先后举办“农技协领办人培训班”“三农网络书屋培训班”“IT科普志愿者培训班”“农产品品牌建设及管理培训班”等各种培训班,以提高基层农技协领办人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每年组织开展科技进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向农民发放科技报刊、农业期刊等科普读物,并举办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讲座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三)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配合中国科协、财政部实施的“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河南省实施了“三创一带”活动,并在2014年由省科协、省财政厅配套启动“河南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河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力推动了河南省农技协的发展,并显著提升了示范带动效果。2016年,河南省获“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的单位和个人中,农技协有66个,在全国排名第5;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有22个,位于全国第4;农村科普带头人有26人,居全国第7位。通过这些典型示范,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加快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步伐。以商丘市夏邑县一食用菌协会为例,该协会集菌种培育、食用菌种植、产品销售、烘干、保鲜生产于一体,会员覆盖324个行政村,带动农户3912户,会员年纯收入高于当地年均收入200%以上,取得显著的增收效果。
(四)助力脱贫渐入正轨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動员全党全国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河南省农技协在近年来积极投身扶贫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助力脱贫。尤其是2016年以来,省内各地农技协几乎都深入到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调研考察、召开座谈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调查情况显示,贫困村致贫一般是由于主导产业缺失、种植结构单一、实用技术匮乏、群众思想落后、农民组织涣散等原因。而农技协的组织作用、技术普及作用等,无疑能够在贫困村大有作为。例如在淅川县盛湾镇,通过成立软籽石榴协会,以软籽石榴为主导产业,实行贫困村群众集体脱贫,每户年增收5000多元;南乐县农技协则是通过组织农业专家帮扶指导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贫困户增收。 三、河南省农技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目前农技协的技术和财务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其他支持途径较为有限。而且,相较于同属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协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并不覆盖农技协,导致农技协出现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朗的状况。另外,由于非盈利性功能,农技协对会员和农户的激励与约束薄弱,缺少将广大农户会员连结起来的利益纽带链条,难以通过自身积累做大做强,也限制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宏观层面,河南省农技协主要归口省科协管理,但也受到农业(产业规划方面)、民政(登记管理方面)、工商(经营管理方面)等部门的多头管理,有序发展难免受到影响。-在微观层面,不少农技协主要是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农村经纪人牵头成立,其管理运行仍然停留在“少数人说了算”的阶段,协会章程制度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健全的民主决策程序与执行机制。
三是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受全国农技协整体规划的影响,河南省农技协的发展不符合农业人口第一的地位。以农技协奖励资金来源最重要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例,2011-2016年,河南省每年获得奖补的农技协维持在65-68个,获奖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河南省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技协数量较多、组织规范、带动性强;而在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的地区,农技协的作用不够明显;有的协会内部管理规范、决策民主、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能够有效开展活动,另外一些则不然。
四是信息化建设不充分。检索发现,有关河南省农技协发展建设情况、功能效果宣传、政府支持项目成本收益等方面信息,或缺失,或主要散见于省科协网站(而且缺乏专门板块),几乎未见全面和系统的统计,导致反馈改进、政策评估、决策规划等缺乏基本的依据。《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排行榜(2015)》显示,2014年河南省农技协的民政登记率仅为33.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疑影响了农技协的信息化建设。
四、加快河南省农技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和引导,推行农技协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对于合作社与农技协关系的片面理解,即合作社是主流趋势,农技协则无发展前途。而实际上,不仅各类政策文件明确给予农技协和合作社同等地位,并且农技协(如技术服务方面)和合作社(如市场营销方面)本身也互有优势。因此,要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对农技协在产业、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同样予以政策扶持,并加大宣传和引导,实现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河南省科协应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技协的基本模式和优势,使相关主体尤其是基层组织意识到农技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前文研究可知,各地农技协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必要要依靠基层组织的支持。因此,在宣传中首要侧重于基层组织相关人员。一是通过培训,引导基层干部学习农技协的基本模式和特征,特别是与类似合作社等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区别。二是下乡宣传,进一步对农技协发展薄弱县(市)的乡村干部进行访谈,探究农技协在当地发展的可行性。
其次,由于当前合作社发展占据主流趋势,对农技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河南省应探索农技协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农技协与合作社共同发展。一是在政策上实现共享,使农技协与合作社形成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格局,甚至可以推行“合协”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引导部分农技协向实体化方向发展,或者将服务对象转向合作社及企业等组织,实现挂靠发展,增强农技协对会员和农民的利益联动关系,进一步提高农技协的长效发展能力。
(二)加强管理和监督,形成农技协规范化运行机制
加强管理和监督,明晰制约农技协发展的障碍因素,形成农技协规范化运行机制,对于加快河南省农技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扶持、培育、发展农技协的合力。建议精简各级农技协为直接挂靠同级科协和农技推广部门,减少其他行政干扰,以充分发挥农技协的技术服务功能。二是注重管理监督,确保农技协的运行有章可循。现实情况表明,河南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导致组织机构名存实亡,对农户也造成不良印象。因此,要时刻注重对农技协运行的管理监督,及时纠正不良运行状况。三是要加强对农技协领办人的培训。制度的运行有赖于人的素质,而且文化程度更高的会员也更能理解农技协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提高领办人的素质来解决其管理和执行能力的不足,以及对于信息反馈的轻视。四是要发展以满足农民实际需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有纪律、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民队伍,使其成为农技协规范化运行的人才基础。
(三)突出重点和典型,制定农技协适应性区域规划
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的主要难题。对于河南省农业发展呈现出的显著地域差异,各地应在遵循有关法律章程、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文化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举措来促进农技协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和典型。一是在中央政府奖补有限的情况下,河南省自身應扩大对农技协的奖补数量,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技协龙头协会,打造一批主体多元、类型多样、跨区域、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协会。二是在农村地区实行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由于农户普遍看重实效,因此在吸纳会员时首先选取有文化、善经营的种植能手,取得成效之后,再吸收普通会员,从而不断壮大协会。另一方面,要从全省全局制定适应性的整体发展规划。农技协的发展讲求因地制宜,河南省各县(市)要找寻适宜的农技协发展模式,向省里汇总之后,再从全省全局制定适应性的整体发展规划。在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县(市)乡(镇),可鼓励协会向实体化、合作社方向发展;在贫困落后地区,可以首先鼓励创办技术交流型协会,积累原始会员,形成初级农民组织,为后续向高级组织转化奠定基础。
(四)加强调查和统计,构建农技协可视化信息平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加强调查和统计,构建可视化信息平台,有利于河南省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适时反馈改进,也能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技协发展提供量化参考。一是开展农技协基本情况调查,做好基层农技协普查工作,摸清底数,确保农技协登记在册。准确登记备案是做好农技协相关统计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联合会的作用,摸清各地农技协名称、联系人、会员发展等信息,实现对农技协的摸底排查。二是开展农技协成本收益调查。重点考察协会会员和农户享受服务、收入增益等情况,调查农技协运行绩效,并形成第一手资料,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开展农户调查。农户是农技协发展最为庞大的支持者,因此在农技协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农户的调查,了解农户的需求,以便农技协提供准确的技术和服务。此外,还应构建农技协可视化信息平台。对于每年获取的资料,应建立河南省农技协专门网站,对农技协相关技术服务和成果进行专题报道,并发行年报汇总,不仅能够供各界人士参考,还能作为宣传材料下发。同时,对于取得的典型调研数据,应构建数据库专栏,为更多有关河南农技协发展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从而得出更多有利于河南农技协发展的结论和建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5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