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通竞争的类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流通竞争类型多样,争夺各异。正确地研究和分析流通竞争的基本类型,有效地发挥好流通竞争的功能与作用,对于商品流通活动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流通;竞争;类型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173-02
  一、根据竞争区域的不同,可将竞争分为国内流通竞争和国际流通竞争
  1.国内流通竞争
  国内流通竞争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及个人之间还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各个企业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争取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他们之间势必存在一定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质量优良、价格便宜、服务周到的产品(企业)就有宽广的销路,就受到消费者欢迎;而质次价高的产品,就会销路不畅,无人问津。实践证明,只有合理、规范、有序地组织好国内市场竞争,才能真正繁荣国内市场,才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2.国际流通竞争
  国际流通竞争是指经营者在国际市场上为争夺经济利益和经济资源所开展的竞争。当代的国际经济,激烈的国际竞争是其基本特征。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间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上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而从深层来看则是技术、人才和资本的竞争。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闭关锁国、孤立于国际市场竞争之外是万万不能的。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要努力通过拓展国际间贸易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实现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接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更高标准的竞争参照系。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活水准、科技水平、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国际市场结构十分复杂,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都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根据竞争部门不同的标准,可将竞争分为部门之间的竞争和部门内部的竞争
  1.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国民经济整体是由众多部门组成的。每个部门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从社会总资源中取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同时,不同部门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在利润动机的驱动下,低利润率部门的企业必然要把资源转移到高利润率的部门中去,这就引起资源的流动,使资源在部门之间得到重新配置。资源的不断流动和重组有利于实现其配置的合理化。
  由部门之间竞争所引起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削弱和淘汰那些资源投入多和消耗大、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少、利润率低的部门,促进利润率高的部门的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资源的重新配置會引起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改变部门结构,促进部门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2.部门内部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部门内部企业之间为争取更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而展开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有其重要根源。
  首先,部门内部的竞争根源于社会需求的选择性和有限性。由于同一部门内部各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是同类的,因而具有可比性。这就使消费者能够并且也愿意从中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或劳务,使社会需求呈现出选择性特点。同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购买力的有限性,社会对同一部门产品或劳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因而与此保持一致并满足社会需求的部门供给也应是有限的。这两方面的原因迫使各个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从产品或劳务的质和量两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为企业竞争提供了外部强制力量。
  其次,部门内部的竞争根源于同一部门内众多企业的存在。社会对某一部门产品或劳务的需求只能通过部门供给来满足。部门供给是由部门内部各企业提供的。由于同一部门内部存在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都会为满足社会需求而从事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对某一产品需求有限的情况下,众多企业的存在必然会引起企业之间的竞争。
  上述两个因素即社会需求的选择性和有限性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众多企业的存在,引起部门内部的竞争。如果社会需求没有选择性和有限性,消费者对同一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不分质量之优劣、价格之高低而一视同仁地从中购买且购买量是无限的,那么即使有众多企业存在,也不一定产生竞争,因为企业的产品或劳务能经常地为社会需求所吸纳或接受。另一方面,如果部门内部企业数目极少甚至只有一个,那么即使社会需求具有选择性和有限性,也不会产生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尽可能高的利润率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没有利润,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无效的,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谈不上发展。因此,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在于为取得更多的利润。
  三、根据竞争环节不同的标准,可将竞争分为同一环节内的竞争和不同环节间的竞争
  1.不同环节间的竞争
  商品在市场流通的过程中,要经过若干次的交换转手才能从生产者手中到达消费者手中,商品每经过一次转手,就经过—个流通环节,由此产生了不同环节之间的竞争。商品流通环节,可以分为批发环节和流通环节。不同环节之间的竞争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前两个相关环节之间的竞争,包括批零竞争和批发内部各环节之间的竞争。环节间竞争的结果是通过协调机制,使各环节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
  2.同一环节内的竞争
  同一环节内的竞争是指同一个流通环节中经营同类商品(或具有较强替代性的商品)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包括批发环节的竞争、零售环节的竞争、采购环节的竞争和销售环节的竞争。环节内部竞争一方面是争夺有利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是争夺有利的购买条件。环节内部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优化环节内部结构,有利于提高部门内竞争的效应。   四、根据竞争主体不同的标准,可将竞争划分为:卖者之间的竞争、买者之间的竞争及其买卖者双方的竞争
  1.卖者之间的竞争
  卖者,主要是指商品供给者,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及商品流通的组织者。他们之间的竞争,通常发生于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下。这些商品的所有者和出售者,通过争夺有利的销售市场和购买者,总是试图把自己手中的商品在尽可能于已有利的价格条件下销售出去,并从中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卖者之间的竞争,可以迫使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千方百计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劳动效率,千方百计地改善经营管理、节约耗费、降低成本、开发市场、扩大经营,使自己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获得经济利益。这种竞争上的压力,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一种动力机制。同时,由于卖者之间竞争的核心是争夺消费者,因而卖者所吸引的消费者越多,市场占有率越高,所处的竞争地位越有利。在这种竞争形式中,消费者是中心,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为消费者服务。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来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竞争,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买者之间的竞争
  买者,主要是指需求者,既包括消费资料的购买者,也包括生产资料的购买者,还包括以销售为目的而购买商品的中间经营者和商品流通组织。他们之间的竞争通常发生在商品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格局下。这些商品的需求者和购买者,竞争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了尽快地把手中握有的待购货币转化为各自所需的商品,在争夺于已有利的购买场所和商品出售者上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使供给的商品价格提高,从而能够促进生产经营者增加适销商品的供应;或者引导需求者选择较为经济的替代商品,使有限的货币支付能力,发挥最大的购买效用。所以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对生产经营的反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经营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3.买卖双方相互之间的竞争
  买卖双方相互之间的竞争是指商品供给者和商品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在商品供不应求与商品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交替出现的情况下,通常形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竞争表现为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在交易的过程中,卖方总希望出售商品时价高利大,而买方总希望买进商品时质优价廉。竞争的结果要依据双方的对比关系来决定,或者是卖者让步,或者是买者让步,或者双方都做某种程度的妥协。竞争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使个别劳动时间趋向于社会价值,由此,使价值规律得以贯彻,并能检验社会生产经营的最终效果,为最终实现商品价值开辟道路。
  這三方面的竞争,从宏观上看,卖者和买者之间的竞争是主要的,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和消费相适应的运动,反映了商品供给和社会购买力的不平衡运动。但从微观上看,在具体市场上,企业经常遇到的是同行业的竞争,是卖者内部或者是买者内部的竞争。
  作者简介:张建华(1961),男,江苏南通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贸易经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6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