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管理的新转向及其新范式的语汇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国强 马 萍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出现使得现代管理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标志着现代管理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的管理范式的出现,以及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描绘它,对于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都有重大的启发。本文在分析和批判“后现代管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后管理实践”的概念,以期对现代管理的新转型提供一个比较确切地总结和描述。
  [关键词] 现代管理 知识型员工 后现代管理 后管理实践
  
  一、现代管理的一般特征
  上世纪初,泰罗在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实质和方法,并发表了管理巨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1912),拉开了科学管理时代的序幕,奠定了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石,深刻而全面改变了管理实践。有学者指出,“自从在企业中实施科学管理以后,生产力开始以每年3.5%~4%的速率上升,这意味着每18年左右增加一倍。自从泰罗开始,生产力在所有先进国家增长了近50倍。在这前所未有的扩展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和生产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代的法国人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思・韦伯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和组织行为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科学管理思想。亨利・法约尔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研究创立了第一个有关行政管理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组织原则和科学高效的过程管理。具体地提出了组织的十四项管理原则并进一步总结为过程管理的四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马克思・韦伯论证了官僚集权组织是发挥技术效率的完美形式,创立了新的组织理论。韦伯认为的官僚集权组织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分工、指挥链等级原则、公务员资格的公开考试制度、公务员任命制、薪金制、管理者与所有者分离等特征。他们的思想影响广泛而深刻,促成了我们关于什么是管理的常识性看法和普遍理解,所以人们又称法约尔的过程管理和韦伯的行政管理为“一般管理”。
  泰勒以降,管理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宏大叙事勾勒出关于管理的一般图示,划定了理论研究的路线和框架,指明了管理实践的原则和方向,对现代管理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范式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理论总结和指导实践,实践又有力地回应和推动理论的发展,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从X理论到Y理论,从控制到授权以至于中晚期的管理理论丛林的各种学派的百家争鸣,使得现代管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理论和流派各异其趣,但是作为现代管理范式的组成部分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管理是包含着主动者和受动者为了利益相博弈的两端。
  2.管理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方和劳方既相互依赖又冲突斗争。
  3.管理追求的是组织的利益,以利润和竞争制胜为最主要的目标。
  4.管理是在保证资方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探寻受雇者的生产力和主动性解放的过程。
  5.管理是建立于按权力等级严格分工控制的金字塔,并相信上级如果不是全知全能,至少比下级充满智慧和能力;下级往往是需要提防和驱动的。
  6.管理是以过去经验的为基础对未来的预测,充满稳定性、确定性和普遍性。
  二、现代管理的新转向
  20个世纪的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型员工的出现使得管理出现了重大转向。21世纪,组织的“数字化生存”、“企业e化”、“虚拟公司”、“发展型组织”、“强力竟争”等新概念及新管理实践将这种转向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企业与社会的边界正在模糊。现代的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日益复杂,企业由原来的”小而全”转变成由供应商、分销商、社群、生态、文化环境等互相交织的严密的生产网络体系。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预言未来的组织的形态是“三叶草组织”:由资深人士、专家技术人员或经理人组成的“核心层”, 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契约外包的商业伙伴,兼职和临时的灵活劳动力。通过横向联合,企业不断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虚拟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企业自身的界限模糊。企业横向、纵向的一体化战略突破了传统的决策模式和组织形态,最终模糊了企业与社会的界限。
  2.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知识经济的新知识工作者阶层的出现从根本促成了管理的概念和模式的改变。对此,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21世纪,‘管理’所能做的――重要贡献,就是必须增加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的生产率;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不论商业或者非商业机构),将是它们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知识工作者阶层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员工”的内涵。企业有无竞争优势和能否永续经营取决于员工的学习的速度和应用先进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企业能否吸引并留住最好的知识工作者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问题。竞争最终将聚焦在对人才的吸引和使用上。“组织必须像推销产品和服务那样推销自己――甚至还要更努力。他们必须吸引人才并且为人才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有义务和必要创建有利条件和环境使得成员向知识工作者转化,将他们的需求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进而照顾好他们的利益。工作的丰富性,创造性,自主性,更多的自我成就感,更好的报酬,更多的休息时间等等新变化被认为是知识工作的应有之义。那种曾经长期屈身于上级管理权威之下的、被动的、压抑的、被扼杀了个性的“员工”形象被彻底的打碎。“现代组织是由专家们组成的,它必然具有平等的、同事式的和联合式的特点。――因此,现代组织不可能沿用从前的老板和下属那种模式。他必须以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自我管理将成为现代组织的主要特点,组织由权力金字塔变成以协作为核心的不断演进的联合网络。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消失了,现代管理出现了重大转向:
  (1)任何地域性、特殊性的管理实践都要受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的普遍性和全球伦理的制约。
  (2)当代管理向知识雇佣资本的方向过渡,传统雇用中的“主仆关系”被打破,知识资本获得了“权力话语”。
  (3)管理从刚性的制度管理向柔性的文化管理转变,有效地克服了管理中人的异化现象。
  (4)为了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快速反应能力,企业组织更加扁平化、网络化。
  (5)组织与员工之间以显性的工作契约和隐性的心理契约为纽带形成新型的、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构筑主体间的“交往理性”来解放生产力,催化创新。
  (6)组织里的上下级不再是监督和控制的相对峙的双方,领导角色更多地意味着咨询、服务、教练和协调。
  (7)管理面向未来,不断超越过去,有特殊性、不确定性和不可复制的特点。
  三、管理的新范式的语汇选择
  在新型的组织中,基本的单位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相互协调、自我管理的团队和联合演进的工作网络。个人摒弃了为了升迁而进行的互相敌对性竞争,“在出现问题的地方,网络有责任和决策权力来鼓励即时、直接、一步到位的客户服务,协作式的组织程序和非正式的问题解决。”团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通过网络的中心或者节点来建立,信息通过他们迅速地传递到内部其他成员,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团队成员迅速组合协作,最高效地完成来自外界的要求。组织更像一个有生命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它的形态、目标、完成工作的方式和组织本身的自我理解都标志着新的管理范式的出现。

  对于新的管理范式,我们需要一种更清晰、更准确的新概念来定义和描述它。这种新概念应该满足如下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清晰的划分和解释框架,以便于区分本质各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活动;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当代复杂的、正在变化的管理实践,揭示出当代管理的本质和特征;促成更高效、更人性化、更和谐的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让管理的新概念的影响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催化剂;符合概念的一般特征:内部逻辑清晰、和谐,同时能够与其他管理概念相互理解和对话。
  为了回应此种管理的新转向,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以“后现代管理”作为总结和描述新管理范式的语汇,并对于“后现代管理”的本质作出了较一致的阐释。
  后现代管理“向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尤其是科学主义管理思想,反叛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
  正如笔者在另一篇拙著《“后现代管理”及其价值分析》所指出的,很多学者研究“后现代管理”的视角并不是忠实于管理实践的本身,而是在“后现代”的理论视角下对管理实践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不过是“后现代”逻辑在管理上的推演,以“后现代”的规定性来演绎“后现代管理”的应然状态。他们共同的误区在于:误读后现代,简单的把后现代看作现代的断裂、颠覆和否定;矫枉过正,夸大了现代困境,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危机和需要处理的新的问题放大成无法解决的矛盾;误读管理的本质,不管管理实践如何改变,“管理”内在地蕴含着以追求最佳效益为特征的价值理性,以最优的资源配置为实用理性、以采纳最新科技成果为手段的工具理性的普遍主义的特点。而“后现代”就是以反对理性主义、拒绝普遍主义,反对确定性和秩序为使命。将这两个逻辑上相抵牾的概念联合在一起构成的新概念――“后现代管理”内部充满歧义和一种相互分离的张力。
  “后现代管理”这一个提法,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上也未曾发现以反理性、反普遍主义、反逻辑、反秩序、以刻意追求不确定性和混沌为特征的“后现代管理”的代表型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所以,“后现代管理”的概念是“后现代”语汇的泛滥的结果,不能科学地定义和描述新管理范式。
  较之于“后现代管理”,笔者试着提出“后管理”这一语汇来描述和揭示新的管理范式,并可衍生出“后管理实践”、“后管理时代”、“后管理组织”、“后管理模式”等系列概念。正如后工业可以不经过工业文化的自我否定,直接从工业社会向后延伸,“后管理”也不是现代管理的自身否定,直接可以从现代管理向后延伸到后管理阶段。“后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成熟阶段,意味着现代管理诞生初期所要达成的目标在“后管理时代”基本实现:即劳资的和谐,目的与过程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生产力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后管理实践全面地继承了现代管理的优秀成果,并有效地避免了现代管理的紧张与人的异化等重大弊端。
  后管理实践模式既可以彻底地体现于新兴科技企业中,也可以在非知识型现代企业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目前,后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以与现代管理模式相交叉的状态出现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向后管理实践的转变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必将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演变成一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参考文献:
  [1]尹卫东:后现代管理:主体回归的创新哲学[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10
  [2]查尔斯・汉迪王凯丽译:非理性的时代[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82~85
  [3]彼得・德鲁克刘毓玲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31
  [4][5]彼得・德鲁克孙忠译:德鲁克论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184,187
  [6]肯尼斯・克洛克琼・戈德斯密斯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135
  [7]罗珉:论后现代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6):7~11
  [8]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5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