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0”后就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在昆高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和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就高校如何做,提出针对性就业指导策略,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就业观
  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本科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90后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90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成长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革的跨越发展时代,这使得“90”后大学生与“70”后、“80"后相比有着独特的就业观,当前“90”后大学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了解“90”后的就业观念,促进其就业,有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一、调查过程
  基于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对象选取了在昆的六所高校: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涉及的学校较多,涵盖的专业门类丰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889份。
  二、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有理性认识,但缺乏积极态度应对
  9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困难,但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没有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乐观。基于这一认识,lO.6%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0.3%的大学生选择先择业后就业,69.1%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关于专业与职业的对口,33.8%的大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现象是社会普遍现象,而66.3%的大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虽然会给就业带来一定困难,但是可以克服。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理性认识,但缺乏积极的就业态度,仅有3.4%的大学生自信可以找到工作,36.8%的大学生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34.1%的大学生还处于迷茫和担忧的状态,16.7%的大学生听从家里安排进行就业。
  (二)重视学校氛围及教师影响,对个人的教育背景有一定自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4%的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主要受大学氛围和老师教导的影响,30.6%的大学生就业观受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仅有10.1%的大学生就业观受父母职业和教育影响,9.3%的大学生就业观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还有6.O%的其他因素影响。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主要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经验以及发展潜力,而对于专业技术和学校名气则不太重视。
  (三)期望通过进一步深造掌握更多就业资本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43.5%的大学生选择考研升学,16.4%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16.3%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3.2%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7.4%的大学生选择就业于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只有3.3%的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这和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经济发展落后,民营企业较少有直接关系,大部分学生期望通过进一步深造掌握更多社会资本,更好就业。
  (四)期望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对薪资有合理预期
  35.4%的大学生选择去一线城市,21.15%的大学生选择去二三线城市,仅有3.1%的大学生愿意去基层单位(乡、县),20.5%的大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12.1%的同学选择大学所在地。在调查中,有2.5%的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工资2000-4000元,28%的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工资为4001-6000元,大部分的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工资为6000元以上。大部分同学看重企业的规模和工作福利,对于专业对口和行业前景不太看重。
  (五)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有理性认识,但是缺乏行动安排
  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都觉得非常有必要,且应该尽早规划,而其中32.9%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政府等出台的与大学生相关的就业政策比较了解,更多67.1%的大学生对于其出台的就业政策表示不太了解。但在具体的行动上面,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行动安排。
  (六)对自我认知到位,但是缺乏具体的行动指南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少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大部分认为自己沟通协调能力欠缺,少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基本解决问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欠缺,还有一些同学认为自己组织领导能力和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欠缺。并且期望通过参加学校组织活动和担任学校班级职务等方式进行自我锻炼,同时大部分同学还会通过课外兼职进行自我提升。但在就业渠道获得方面却率显凌乱。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策略
  (一)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90”后是出生于经济社会发达、社会环境相对优渥中的一代,他们渴望展示个人特点,但是又缺乏具体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前提,价值观决定着个体的价值判断,科学的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择业时把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以及实现自己的才能结合起来。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有一定认识,但是缺乏具体的行动指南,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二)加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大学生就业生涯指导应该是一以贯之的系统指导,从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施情况来看,往往是见子打子,系统性、体系性不强。实际上,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情况确实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行动准备及操作步骤。因之,高校完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系统性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具体的实操层面,可以从大一开始逐步实施:
  大一:通过系统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尽快在生活上适应大学生活,并且通过专业认知教育等基础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专业自信,深化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为后续专业学习打牢基础。同时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劃的理念。   大二:加強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训练和引导,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理想评估自身情况,对个人有系统认识。利用大二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抗压能力。
  大三: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分化。到了大三学期,大学生对未来的打算基本定型,有人要就业,有人要升学,这个时候学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逐步实现分化。对于要就业的大学生,应该利用校企平台,逐步对其进行职业训练。而对于有进一步深造意愿的大学生,则应引导其进行院校及专业的选择等考研前期准备,为后续复习及录取等打下良好基础。
  大四:进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最好能够做到“一对一”指导,进入大四大学生基本对于未来的走向已经做好了准备和规划,这时候对于就业的同学学习应该加强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一方面是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应对及舒缓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及教育,通过对就业政策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精准性。
  (三)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高校由于生源、专业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就业观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贯彻各级就业工作总体方针的前提下,正视高校之间的生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身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比如师范类院校未来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居多,财经类院校未来毕业生进入金融行业的居多。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及毕业生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有所侧重。
  (四)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之下,新的经济形式层出不穷,社会发展催生了很多行业和职业。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一方面是发掘有创业能力的学生未来投入创业,另一方面是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择业、就业时一定要紧随社会潮流,选择适合个人,能为个人持续发展提供平台的就业机会。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绝不只是简单的为未来大学生创业进行铺垫,对未来社会从业者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调研的情况及笔者工作的实际来看,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学生眼界较窄,选择较为保守。一方面对个人有理性认知,但缺乏行动动力。一方面对一二线城市充满了向往,但又期望进一步深造,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轻视民营企业。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完善育人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及系统性:另一方面进行授人以渔的工作,另一面加强对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0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