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背景下绩效考核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阶段国企单位更加重视的就是对员工们的绩效考核,只有通过这样的考核检查方式,才能判定出员工们的真实工作水平,同时对其基本的素质水平有所了解,借助于绩效考核的基本手段,鼓励员工们真正的投入到工作中,确保企业实际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将从国企改革的背景之下分析绩效考核的方法。
关键词:国企改革 绩效考核 方法
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属于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纵观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部分单位仍旧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固化的工资和工作条件下员工们停滞不前,甚至存在着消极怠工的情况。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想要真正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积极的落实绩效考核工作,保证员工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又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改善自身的不足,在国有企业稳步改革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反映出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
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本身就是一种依据的定位,对于员工们进行评价与分析,能够使其更好的改进自身不足。当前国有企业发展进程中领导们并未对绩效考核抱有足够的关注度,相关制度的制定较为随意,在实际进行考核的时候未能详细的分析员工们的功绩和积极性,多是通过主观的臆测对员工们进行评价,以至于很多的员工习惯性的关注领导的“喜好”,想方设法的获取领导关注度,而没有注重自身实际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在国企单位中形成了不正之风。
(二)涉及到的考核内容单一
在国企单位中,绩效考核的内容应该全面,这是考察员工们各方面素养的关键,通过覆盖面较广的考核才能保证对员工们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其真正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当前国企所运用到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内容较为浅显,只能通过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内容分析出员工们的日常表现,如了解员工的迟到情况、请假情况等,无法准确的解读员工的基本素养和工作状态,某些非量化条件形同虚设,员工们难以清楚的定位,表现出十分狭隘的考核方向。
(三)考核的力度不到位
在国有企业中,绩效考核的力度不足将无法发挥出实际的影响,比如某些工作的指标进度只能借助于特定的时期了解进展的情况,給绩效考核带来了较多难题,还有些部门存在着绩效考核的制定周期出现了任意调整的情况,以至于影响到规范性。在国有企业中,为了让绩效考核的力度真正的统一起来,很多的条件聚拢到一起,但是这样集中化的绩效考核并不能彰显出某些部门的成绩,以至于直接的导致了绩效考核流于表面,即便是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岗位,也出现了工作上的差异。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的绩效考核方法
(一)稳步的构建科学的考核模式
国有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群体都需要积极的关注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稳步的创设多个部门间的监督协调机制,改善内部存在的复杂关系。在实际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时候,人力关系是较为偏向的点,因此绩效考核的构建需要重视多元化的特征,在国有企业的变革阶段,借助于绩效考核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同时明确部分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给相对于优秀的员工们创设出良好的发展空间,打破原有的较为封闭的局面。某些国有企业领导将绩效考核视作工资发放的重要标准,这样的认知较为片面,需要积极的开展相应会议,鼓励不同的部门积极的参与,解读绩效考核的内涵,给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
(二)分析绩效考核的实施条件
因为国企单位落实绩效考核的时候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重视标准规范的多元化,在绩效考核中需要清楚地分析出不同部门做出的规划,明确各个岗位的实际职责,构建起较为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在参与绩效考核的时候,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应该积极的关注自身职责,同时坚定着基本的考核指标,根据施行条件促使人性化的绩效考核落实到位,结合着团队的基本任务实现不同部门的联系,促使着绩效考核趋向具体化,彰显出个人、团队和部门间的实际工作情况。
(三)清楚了解绩效考核的指向
绩效考核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制定,还需要拥有一个相对于明确的指向,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有效的跟踪和分析,主动的搜集多个部门领导的基本意见,保证其能够在过目之后真正的提出可行性建议,将无关紧要的绩效考核内容清除,填充合理的条件。绩效考核需要让员工和领导心中有数,在确定了基本的指向之后落实实际的行动,稳步的推进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规划,依照相对应的职责积极的构建起科学的考核标准,促使绩效考核真正的为员工们服务,同时也能让国有企业实现有条不紊的改革。
结语: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了足够的动力,因此需要积极的关注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的构建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结合着改革的背景实现对相关目标的有序调整,依照内部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的经济指向,促使着市场真正的确立其绩效考核的目标,努力的创建出有助于发挥出巨大效益的绩效考核规模,实现企业内部员工们的自身价值,同时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6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