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科高校要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加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本文从加快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分析入手,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就这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其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彼得-德鲁克1954年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被称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半个世纪发展相对比较完善。而国内在过去“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最早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今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这一专业,为我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但在用人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都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培养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思维滞后等突出问题,特别是不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生难以融入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为此,本文运用问卷调研、实地访谈和规范分析等方法,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希望有所裨益。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学科专业发展看,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科下适应现代管理需求而设立的一个新型的二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其专业的生命力就在于将管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法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形成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基本模块,从而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通过课堂实训和社会实践,在涉及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基础上,了解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建设看,核心课程如员工招聘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员工培训等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国外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视,美国高校管理类专业一般都将实践教学控制在700~1200学时以上。并通过讨论、演讲、辅导答疑、实验实训、案例分析、项目研究、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学生科研活动、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借助于视频、录像、投影、网络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企业需求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企业。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上升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已将怎样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激活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挖掘劳动者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其组织效率,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如何合理地进行工作设计,做到人事匹配,合理地进行绩效管理和薪酬设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拥有较高学历和高能力者可以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还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层,公平竞争,不搞论资排辈,这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几年,第四次工业革命点亮中国制造4.0,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清洁能源无一不在考验企业,如何从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英凝心聚力,选人、用人、留人、育人,加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迎接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2实践教学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大势所趋。人才需求与供给发生变化,出现结构性矛盾。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学生实践能力的現状,本课题组通过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以广东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样本,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用人企业和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课题通过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等26所应用型本科的部分大四学生进行调研。
  2.1企业调研
  主要是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广州市花都东风日产公司、广东海印集团、广州驰锐知识产权、广州市曲畅商贸、广东南海春辉物流广州市浪搏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爱尔眼科、广东克莱美思建材、深圳市赛客斯文化、深圳市世纪弘博商贸、广东锦泰汽车等20家企业。
  2.2学生调研
  主要是通过以上26所高校调研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的运用状况,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契合度。从而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本次共收到2112份问卷,有效问卷1998份。从中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看:
  薪酬方面: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生平均工资在什么范围?15.92%在2999以下;39.8%在3000-3999;8.16%为4000-4999;5000-5999位3.06%;6000以上占3.06%。调查结果显示:4000以下占比86%,月薪4000以上占比约14%。
  人才培养方面:你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过程的主要薄弱环节在哪些方面?通过对20家企业、学生1998名调研,结果表明:专业素养不强34.69%,职业能力缺乏33.67%,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结合不紧密17.35%,这是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
  岗位适用性方面:以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你认为在单位适用的岗位数量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适应3个和2个岗位有539人,占所调研学生人数的27%,只适应1个岗位的约1000人,占50%。   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能力需求方面:贵单位对应聘员工的品德和专业能力要求排序依次为?对20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从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素质期望来看,個性心理品质排第1位,实践能力排第2位。
  2.3综合调研分析
  从广东省部分高校和企业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在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课时、学分、教师、基地等)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人才培养的理念滞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多年来,传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是培养理论研究、办公室管理的人才,没有明确需求导向,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对国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缺乏足够了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缺乏应有的认识。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仍然模仿传统高校理论教学模式,忽视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存在,毕业生不能直接对接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差,就业质量堪忧。
  第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实践教学课时、学分偏少:一是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建设滞后,专用软件不完善。案例模块内容陈旧,分析肤浅,特别是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的国内经典案例少,不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国内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公司都是小型公司,大型企业没有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蛋糕,投入开发的力度太小,目前市面上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比较缺乏,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实践教学学分和课时偏少。例如,广东白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修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4学分,学科及专业平台课程54学分,专业课程28学分,技能与实践课程34学分。技能与实践课程学分占比21%,与西方国家占比40%以上相距甚远;三是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高校存在校内课程实训学分较多,企业实践教学学分偏少的现象。
  第三,双师型专业教师不足、缺乏稳定的实习岗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些专业课教师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二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比例偏低,广东白云学院有1年以上服务企业经历的教师不到40%。由于高校任课教师大都没有从事过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工作分析、员工培训等实际工作,所以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难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是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者,往往考虑人力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而对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本科生来说,他们往往会眼高手低,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吃苦耐劳精神,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没办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频繁变动实习岗位,其结果造成实习岗位不稳定,实习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
  第四,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正是由于以上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实践教学课时、学分偏少,双师型专业教师不足、缺乏稳定的实习岗位等状况的影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如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经济数学等缺乏系统的学习;对现代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6大主要模块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缺乏深入的了解;必将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偏低。遇到需要解决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一筹莫展,既不能从理论层面加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也不能从实践层面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案。这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3对策建议
  3.1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要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确立“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夯实专业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经济数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二是专业学习要有较宽的口径,除了掌握上述专业基础理论外,学生还要了解有关应用文写作、心理学、社会学、企业文化、基础会计、管理伦理等较为宽泛的人文和管理知识;三是学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6大模块的校内实训,与此同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四是通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校应当明确,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发展趋势必将推动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沟通交流,了解工业4.0与产业生态环境变化,将企业元素深度融入教学教育过程,使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经调研,广东白云学院有6成以上毕业生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校内校外实训实习环节,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促进了学生能力素质和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3.2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包括与实践教学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与课时分配、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所与实习基地等完整的实践教学所形成的体系。
  第一,实践教学应该规范化、制度化,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每一届学生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经过社会调研、引入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企业高管提出修订意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我国现阶段而言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偏少是普遍现象,一般高校实践占15%-20%,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美国高校实践与理论之比为3:1,英国为2:1。因此,高校必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和课时。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下,最后1年学生在企业实习,要完成企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项实习任务,其企业真实情景、岗位扎实训练强度远高于传统“1226”实践教学周期,即大一有1周的专业认知,大二2周的专业实训,大三有2周的专业实践,大四为期6个月的毕业实习设计。   第三,实践教学安排要遵循“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基本规律。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1年比较稳定的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所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再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第四,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6个模块的实验实训,使学生具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3.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外,更要注重翻转课堂、雨课堂、微助教、蓝墨云课堂等在线方法的运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随机抽查、随堂测试、巧设疑难、随堂提问能使课堂更加活跃。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参观考察企业等都是经典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应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利用学生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便利,互动反馈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人力资源竞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认识每人在团队的地位和角色。一些專业核心课程可以用综合软件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熟悉实践操作程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训
  一个专业是由多门课程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内实践除了专业能力训练、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模拟演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演练等等整周实训外,各门核心课程都是有一定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内容一些高校往往采取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就完成了,现有实验室配备软件严重滞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起不到实训上岗的作用。建议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派遣、测评、第三方服务公司,把这些企业建成学生实训基地,把有关课程放在基地学习效果更佳。另外每一门课程都可以开发核心软件,精心撰写有关案例,深入分析合作企业成功经验,学生在亲身体验下获取知识更加有效。
  3.5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协同育人
  一是校内的实验、实训和实践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但是校外真实的企业情景才是学生了解社会、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职业能力的地方;二是学校本身应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学院的形式,建立稳定的育人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三是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人力资源研究会、研究智库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力度,与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专业公司建立联系;第四,深挖企业合作动机,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大动机就是看中学校的人力资源宝库,把企业文化和有关课程植入大学三年课程中,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而努力。校企互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聘用企业高管为兼任教师,定期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其次年轻的专业教师走出去,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实践,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借助行业前辈的心路历程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8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