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形势下的转型期高校,如何合理结合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构建与之匹配的会计课程体系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从服务地方经济出发,探讨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与地方经济需求脱节问题,给出优化的课程体系,为转型期高校发展助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弹性课时;应用型高校
基金项目:此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一般教研课题“转型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JGJX2018D117。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各大高校争相开设,每年为会计行业培养大量会计专业人才,而实际用人单位还苦于招不到具有实际经验能力的会计,这一矛盾,造成了会计专业热门,各大学不断扩招,而毕业时马上就业率还很低的矛盾,尤其高校转型时期,在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共同发展,是转型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本文着力探讨会计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实际需要问题,提出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转型期高校发展助力。
一、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足
过去课程设置考虑学生毕业就能就业这一问题不多,造成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毕业后过于书生化,造成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实践课设置比例过少,重视不够。这样进行课程设置,只着重考虑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因素,而对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则考虑的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可想而知。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恰恰是比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更现实的因素,在课程设置合理性及课程质量高低的论证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定势化问题,没能很好地考虑学生及社会需要的因素,不利于转型期院校在课程上形成应用型特色。
(二)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校课程设置精力大多集中在知识的讲授上,以知识传授和知识继承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而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知识,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与地方经济需求脱节,实际用人单位需要上手能力强,实用性人才,而学校是一种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研讨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更忽视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学院所招收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导致学生读死书现象的出现,结果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实践能力弱,创新精神缺乏。
(三)课程内容滞后问题严重
由于市场经济国际化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也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会计准则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会计专业教材也会随着准则变化每年及时调整,但相对滞后,这样学生完成四年高等教育后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如:18年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增值税税率当时为17%,18年调整为16%,有一个学生面试时,用人单位就问税率现在是多少?学生回答17%,这样尴尬的情况很多;再如:现在较大型点、正规点的单位多已经使用用友NC软件了,市场常见的用友T+、用友V8,我们学生实训模拟还是用8.11,课程内容滞后现象严重。高校应在了解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应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更新课程内容,避免知识内容落后。
二、适应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实践操作课时
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理论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课时比例由过去的25%提高到50%,可把会计课程体系中都加入会计实务实践课程,如:会计基础课程体系,在会计学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基础课程后加入会计方法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学、会计入门实操、会计出纳岗位实训)等学科;会计主干课体系,在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课程加入会计综合实训(会计分岗实训、会计报表实训、纳税申报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会计报表案例分析、年初预算制定专项实训、年终决算分析案例习题)等课程。整个课程设置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层面考虑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实际应用
学校课程设置精力往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上倾斜,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采用教师在对问题研究中教,学生在对未知的探索中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通过分析和探索获得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借助恰当的载体,使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内容,实现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实战能力超强的教师,才能教出动手能力超强的学生。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对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专业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得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以便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改善教师理论强、实践弱的局面,提高教师整体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为更新内容预留弹性课时
对不断更新不断修改的会计准则,教材内容相对滞后问题不可避免,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留有弹性区间,对有新的准则出台,内容有更新的,教材滞后的要在预留的弹性课时中予以补救,即对内容不断更新,而教材又更新滞后的,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预留一部分课时,对部分课程适当微调,避免知识内容落后,由于预留了弹性课程区间,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及教师和学生反馈信息,随时完善培养计划和方案,及时了解社会实际工作情况,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新江.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90-291
[2]姜英华.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新校园.理论版,2011:(8)18-18
作者简介:
吕 丹(1971.1-),女,吉林长春;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李国茹(1964.1-),女,吉林长春,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4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