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下内部控制质量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促使业财融合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新宠儿。业财融合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善也有助于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在企业发挥更好的实践作用。在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制度逐渐交融的趋势之下,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存在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业财融合;内部控制质量;问题及措施
无论是COSO研究报告对内部控制框架的不断修订,还是中国五大部委有关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法规指引的不断推出,这些国内外的变化都在说明着这样一个事实: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控体系的建设、内控质量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被广泛运用于企业,这些实践打破了传统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分离的管理模式,加强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着业务和财務活动的交融。然而,事实证明实践并未及时跟上理论发展的步伐。就中国市场而言,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实践尚未成熟和普及,内控体系建设的传统弊端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一、内部控制质量与业财融合相关概述
(一)内部控制质量概述
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否被有效的执行?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质量就是一个能够综合衡量内控制度实施效果的指标。研究发现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的企业其财务报告的质量相对要高并且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的公司更愿意自愿披露其内控信息。内控质量高、效果好的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比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高,并且发生财务舞弊的风险也要小很多。
(二)业财融合概述
“业财融合”这个词是近几年来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结果。业财融合模式的产生是企业提升管理质量的一个必然结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记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的本质就涉及到了财务维度和业务维度。如今,随着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也在其旧元素上进行着不断地创新,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就是这些创新的结果之一。传统的财务活动仅仅只涉及业务活动后期的结果核算,注重业务结果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变化,而对业务活动事前的分析预测贡献甚微。寻找业务变化的根源,运用财务思维,借助财务工具或数字模型等合理预测业务活动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的过程及结果,从而保证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就是现在意义上的业财融合。
二、业财融合管理模式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融合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衡量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工具,通过内控自我评估、考核等程序有利于减缓有可能妨碍组织目标达成的风险,为企业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标准,为管理层提供监控。内部控制质量的好坏是内控体系建设成果的指示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涉及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业财融合强调了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的融合,业财融合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各种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数据衡量和财务控制,将内控制度提升到对企业全面预算、战略层面的管控。业财融合将财务活动灵活地运用到业务活动前期预测,通过数据将重要信息反馈给前线业务人员,帮助业务人员做出正确决策,防范业务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实现内控质量的提升。此外,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业财融合模式在企业的实施就要求企业各部门人员不再是相互独立活动的主体,企业员工在掌握自身业务的同时也要适当了解和熟悉其他部门的业务,也就意味着部门间人员的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内控质量的提升。因此,可以说业财融合模式在企业的应用对内控体系的建设,提升内控质量是必要的,反过来,具有良好内控质量的公司更有利于促进不同职能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有利于业财融合模式的实施。
三、我国内部控制质量仍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失效,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在内控环境方面,企业的内控环境是实施业财融合模式和保证内控质量的基础,企业内控环境的建设也决定着业财融合模式实施的范围。目前中国企业的内控环境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建立业财融合模式的“地基”尚不稳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董事会与监事会相关人员的责任不明确,缺乏责任到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除此之外,许多企业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其工作缺乏独立性,受到管理者的牵制,监督作用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现。在风险评估方面,风险评估是对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业财融合实现企业利用财务指标去评估业务活动,加强了对业务活动事前情况和未来风险的预测,但目前业财融合模式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尚未成熟,企业风险意识匮乏,风险预测多局限在公司个体业务活动中。
(二)部门间信息沟通壁垒仍然存在
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在企业内外部的传递方式和效率。业财融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部门间业务的交流。从理论上来说,业财融合能够帮助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较好的部门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这一平台是否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有的国有企业业务繁杂,人员分工不明确,虽然有相关的制度体制,但各部门的员工局限于掌握自己所在部门的业务,排斥与其他部门间有效沟通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有的企业管理层控制着信息,员工只按管理层的要求去做事,新建立的业务模式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优化控制环境,完善考核监督体系
首先,在控制环境方面,要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分配各股东股权占比,以建立有效的内控运作机制。要对公司管理层级进行合理的设置,设立董事会,对股东行为,经理层的管理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对此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其次,要使监督体系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就需要审计委员会积极发挥其监督检查职能,对公司运营管理做出评价和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二)注重培养复合型人员,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
内控质量能否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企业成员的能力。在业财融合模式的驱动下,各部门人员都需要实现“多视角”。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熟悉会计、业务甚至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他各部门人员也需要在自己原有业务领域拓宽知识范围。只有懂得相关业务内容,才可能发现该业务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才能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交流,揭示风险、控制风险。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可以促进内部不同业务的人员的信息沟通,避免因业务或人员的变动而造成信息的断层、经营决策的失效。
(三)注重内部控制质量的考评
企业拥有良好的内控制度不一定代表企业就会取得成功,要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考评。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不好,该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可能不高,甚至有财务舞弊的风险。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考评要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基础,结合COSO委员会和我国财政部五部颁布的相关标准,设计一套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一方面能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不达标的公司,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使公司管理层具体的了解到公司内部控制不合理的地方,有方向的去优化内控制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進而提升企业价值。
总之,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实现业财融合管理模式与内控体系的交融,充分利用业财融合所建立的各部门间业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内控体系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以及信息沟通交流等方面的优化,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与此同时,也要根据COSO委员会和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考评,有方向的去防范风险,优化内控,使其更好地为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俊,王曙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基于对COSO和COCO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性探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03):14-17.
[2]景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探讨——基于业财融合嵌入模式[J].财会通讯,2018 (29):114-118.
[3]徐剑锋.企业业财融合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新会计,2017 (04).
[4]张翠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 (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1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