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审计视角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和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一方面信贷风险持续发酵,也给信贷投放的风险预判和控制增加了难度,致使信贷风险防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强经济下行期的信贷风险防控,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审计视角对信贷风险现状、风险成因、防范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贷;风险;成因;对策 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民经济进入了提质升级的新阶段,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状况
  (一)贷款不良率持续增高。2013年以来,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整体处于上升通道,2016年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约1.70%,同比上升0.06个百分点。大型银行2014-2015年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2016年由于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不良率增幅放缓,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贷款不良率企稳回调。
  (二)关注及逾期贷款占比增加。2014年以来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持续增加,但2016年关注贷款增速有所放缓,截止2016年底全部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3.43%,比2015年底0.01个百分点;不良+关注占比5.12%,比2016年上升0.07个百分点。大型银行中工商银行2016年关注类贷款占比仍在增加外,其他机构外关注贷款占比均略有下降。从逾期贷款看,上市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近年来逐年上升,2016年末上市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达1.63%,比2015年上升0.04个百分点,但2015年比2014年上升高达0.5个百分点。大型银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与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比例相近,说明不良贷款认定严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不良贷款反弹仍承受较大压力。
  (三)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加大。2015年以来,为降低账面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2016年核销力度加大,上市银行核销近4615亿元,较2015年增长27.46%。还原核销后当年新发生不良贷款同比增加1.01%。大型银行核销基数大,增速快,核销同比增速34.17%,大型银行贷款核销大幅增加是银行业账面不良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四)拨备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13年以来,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逐年下滑。截止2016年末,上市银行计提拨备7858.19亿元,较15年提高1125.41亿元,增幅为16.72%。但平均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2.76个百分点,为200.27%。截止2016年底个别银行碰触150%的监管红线。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客观原因
  (一)企业间信用违约风险加剧。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一方面导致占用大量新增资金,提高金融成本,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盈利能力下降。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采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措施,对“僵尸企业”进行清理,化解产能过剩必然会付出改革成本,一定时期内带来“两高一剩”企业经营困难、减产限产甚至破产倒闭,造成其资金链断裂和流动性枯竭,产生更加严重的市场违约风险。
  (二)地区金融环境恶化,风险防控障碍重重。一是各种形式逃废债愈演愈烈。部分企业提前预谋资产转移,逃避原企业银行债务。二是担保人千方百计逃避担保责任。有关担保企业恶意寻找银行信贷管理瑕疵,通过诉讼贷款企业和银行合谋骗贷,意图免除担保责任。三是少数企业假借“合法外衣”侵害银行权益,通过司法诉讼程序抢先转移、查封应清算资产。四是企业蓄意信息造假蒙蔽银行,对银行授信决策和贷后管理形成重大误导。五是金融发展配套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信息不对称,债务人财务报表、增值税发票以及出境记录等信息查证难,不利于银行维权。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观原因分析
  (一)急功近利追求短期业绩,经营理念存在偏差。部分银行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和绩效排名,经营思想偏离审慎、规范、稳健、持续有效的发展轨道,短期行为严重,重激情、轻理性,重显绩、轻潜绩等问题有所存在。
  (二)信贷“防假治假”不严,重形式合规、轻实质风险。信贷业务的真实性核查是提高信贷业务质量、强化信贷风险防控的核心和关键。但从审计发现问题来看,有些银行过分信任外部机构,轻自主尽职审核;有些银行过分重视形式要件,轻真实背景核实。一些企业往往为赢得银行信贷支持构建一系列虚假交易以攫取银行融资,银行最终吞下的是巨额贷款风险的苦果。一些银行过分依赖形式抵押,轻担保可实现性。很多问题贷款抵押物或多或少存在瑕疵;贷款出现风险处置抵押物时,大部分会出现“贷款时足值,处置时价低”的局面。
  (三)部分从业人员涉嫌道德风险,信贷内部控制失效。从审计揭示问题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当属能力风险或操作风险的范畴,是由能力不及、操作不合规所导致的结果。一是个别机构高管以权谋私,以贷牟利,带头违规,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审批发放贷款,给银行信贷资产造成巨大损失。二是有些行信贷管理混乱、员工行为管理缺失,给经办人员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对客户提供的虚假资料或存在的明显风险不反映、不揭示,甚至内外勾结,损公肥私铤而走险。
  四、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要不断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要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原则构建组织架构,管理体系要覆盖全部的信贷部门、相关岗位和业务人员。各部门、各岗位及具体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做到责权清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二是要提高信贷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信贷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信贷风险的高低。道德素质不高的员工很容易产生以贷谋私、以权谋私的行为,人为增加信贷风险;业务素质较低的信贷管理人员缺乏识别和预判风险的能力,难以主动防控风险。提高信贷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品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能够为信贷风险防范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培育。一是要加强信贷管理层的风险理念。商业银行要制定科学的干部业绩考核办法,引导各级分支机构信贷管理层端正经营思想,树立打根基、利长远的科学业绩观,摈弃贪大求快,追求短期绩效的喜好,理性处理业务发展和防控风险的关系,正视和敬畏信贷风险,審慎选择、介入优良信贷客户,不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不好大喜功、激进冒险、无选择地营销客户。二是要加强全员信贷风险教育和培训,把信贷风险管理理念贯穿渗透到所有信贷岗位人员,培育全员防范风险的自觉意识和工作习惯,内化为共同的信贷理念和职业态度,营造良好的信贷风险文化氛围。
  (三)落实信贷业务“三查”制度。一是提高信贷调查的质量。信贷人员必须要站在对银行负责的高度,认真落实尽职责任,切实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和核实,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个渠道,查实贷款企业的工商信息和相关资质,并切实走访与贷款企业相关的关联企业、关联客户和有关职工,千方百计保证贷款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全程规避和把控风险。二是改进贷款审查质量。审查人员要准确把握授信条件,对信贷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尽职审核,针对客户风险的具体特点,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制定差异化授信方案和监管要求,必要时可实地调查核实资料的真实性,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同时要注重贷款后期管理,明确责任,按照银行规定进行后期跟进督导,防止风险隐匿突发。
  (四)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激励约束和惩戒机制。一是建立激励制度,明确一种导向:“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制定奖励措施并兑现落实,激励信贷人员勤勉尽职。二是完善高管人员绩效工资延迟支付制度。要通过完善和落实绩效工资延迟支付制度,对高管人员任期内业绩的有效性用适当阶段的时间来检验,视最终风险情况予以兑现,结合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使用制度,有效约束各级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不顾风险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三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和完善“知责履责、失责追责”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尤其要把因客户“带病准入”而形成重大信贷风险的贷款审批人作为主要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彻底根治问题表象在下边、核心根源在上边,责任追究下沉,治标不治本的怪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1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