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企业始终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其一直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课题,也是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研究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发现从整体上看,其能够直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同时为了引导影子银行更好为中小企业服务,本文试图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小企业;融资约束
  一、引言
   中小企业始终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小企业切实存在的融资困难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本文注意到,近年来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接下来,本文就影子银行如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行讨论,力图为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相关经验。
   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过程
   影子银行是指区别于受强监管的传统商业银行的,不受监管机构监管的或受弱监管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FSB,2011)。而我国的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又同国外有明显的不同。国外主要是通过非银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而中国主要是通过传统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业务(王喆,张明,刘士达,2017)。
   我国影子银行最早起源于2003年,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2003-2007)。在2003年,中国银行最早推出的“汇聚宝”理财产品,揭开了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序幕。在起步阶段,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基本在可控的范围内,其主要的工具即银行理财业务丰富了我国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选择。第二,发展阶段(2007-2013)。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美化监管指标的现实需要,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开展“银信”合作来使表内资产向表外转移,进行监管套利,使得其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积聚了一定的风险。第三,“通道”到“同业”的转变(2013-2016)。由于影子银行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我国银监会在2013年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对“通道”业务的监管力度,银行开始向“同业”模式创新。第四,强监管时代(2017年至今)。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特别是资管新规的出台,使得原有的“通道业务”更加难以生存,短期对影子银行的业务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其能够完善影子银行的相关制度安排,规范影子银行相关业务,使得影子银行能够发挥好其本身的功能,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三、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劳动力丰富和资金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从而需要建设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来服务于相关产业的发展(龚强,2014)。而中小企业往往财务信息等重要信息不透明,同时不能給银行提供充分担保,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很难给予其贷款(林毅夫,孙希芳,2005)。那么如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课题,也是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1.直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品种和融资结构单一,影子银行的产品品种多,融资结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资金需求者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同时具有促进资金流通,融资条件宽松的优势,从而能够直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1)有效获取中小企业“软信息”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考察时,一般将其信息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硬信息”一般指财务信息等易获取、易查证的信息,而“软信息”一般指企业家才能等不易获取的非财务信息。而这些“软信息”一般只有在与借款人长期的合作中才能慢慢掌握,同时由于难以查验使得其传递性极差。事实上,中国的大型国企一般能够提供质量高的“硬信息”,同时拥有可抵押的优质资产,所以其往往能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通常无法提供充分的“硬信息”,同时没有足够的可供抵押的优质资产,在于大型国企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信贷资金不足的前提下,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大型国企,而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
   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中有相当部分由中小金融机构构成,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受限于其自身实力,一般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一般长期服务于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其能够轻易获取中小企业关于企业家才能、品德等“软信息”,缓解了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直接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2)促进资金流通,融资条件宽松
   影子银行不仅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同时能够有效促进资金流通,将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方式有效利用起来,并将资金投放给中小企业,直接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而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品种和融资结构单一,影子银行拥有融资相关手续灵活,相关抵押宽松等诸多优势,降低了交易成本,直接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2.倒逼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壮大,使得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金融产品品种和融资结构单一的问题。这就促使传统商业银行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例如互联网金融等。同时倒逼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从原来的“单一功能”向“以需求为导向”转型,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具特色的金融服务。而在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将注意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能够直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3.大量银行资产表外化使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收紧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比传统业务收益率高,使得大量银行资产表外化,从而使得传统信贷存量下滑,使得原本可从商业银行借出资金的中小企业可能也无法从商业银行借出资金,直接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收紧。   4.融资成本过高使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收紧
   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进行融资的成本相交于传统商业银行显得过高,而中小企业为了覆盖该成本不得不倾向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率的项目。这一方面导致了中小企业“道德风险”增加的局面,而这可能会引起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收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此种方式融资,只能够解决短期的融资需求,长期是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生存压力。
   五、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整体上看,其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林毅夫,2005)。而为了科学引导影子银行更好为中小企业服务,本文试图给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
  1.施行“放+管”的方针政策
   “放”是因为影子银行确实在实际中直接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所以应当适量地放松真正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影子银行进入市场的门槛,例如中小金融机构、部分互联网金融等。同时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应当有针对性地建设起来,力争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市场环境,同时在此过程中明确政府职责,杜绝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
   “管”是对其高风险的管理。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能够规避监管,进行监管套利。故监管不足始终是影子银行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监管不足,一方面其本身又具有高风险的特性,这就使得政府必须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影子银行体系,针对影子银行的最新发展情况适时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其次要严格信息披露制度,促使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能够适时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此过程中加大违法违规惩罚力度,使影子银行能够真正做到信息公开;再次需要制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做好风险分类,需要及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使双方都能够及时做出有效安排,需要健全风险处理机制,将风险掌握在可控范围内;最后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得相关监管部门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影子银行的状况,将影子银行的风险始终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有效维护金融市场的运行,促使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科学引导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使其成为金融产品丰富、融资结构多样的新型商业银行,使其更好地为大型国企和中小型企业服务。其次,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小金融机构制定不同的策略。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各区域间的现实差距,不可盲目追求创新,而是立足于区域实情,对于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要相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尽量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将主要精力放在做好风险防控措施。最后,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时,要区分其是否为中小企业服务,对于服务于实体企业的互联网金融类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专注于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互联网金融类机构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避免经济“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的各种政策安排,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影子银行的相关制度,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从而不仅能够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有效地输血,而且有利于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六、总结
   虽然影子银行本身存在的融资成本高以及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收紧,但是影子银行本身具有三方面优势:(1)有效获取中小企业“软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2)能够促进资金流通,相关融资条件宽松。(3)倒逼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使得从整体上看,其能够直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同时需要坚持“放+管”的方针政策和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得影子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高然,陈忱,曾辉,龚六堂.信贷约束、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經济研究,2018,53(12):68-82.
   [2]温信祥,苏乃芳.大资管、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8(10):38-54.
   [3]战明华,张成瑞,沈娟.互联网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J].经济研究,2018,53(04):63-76.
   [4]王喆,张明,刘士达.从“通道”到“同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演进历程、潜在风险与发展方向[J].国际经济评论,2017(04):128-148+8.
   [5]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9(04):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3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