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制造企业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存货管理至关重要,其基本贯穿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本文结合制造企业的实践,从制造企业存货管理现状出发,近距离审视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企业存货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制造企业 存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存货包含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耗用而储备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及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最后入库的产成品,它贯穿制造业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因此对制造企业来说,存货的管理至关重要,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及产品成本的高低,最后会影响公司的盈利及发展状况。但是目前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的存货管理存在内部制度不健全、库存数量及结构规划不合理、购进环节把关不严、仓库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二、制造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完善的仓库管理制度
制造企业存货(尤其中小型制造企业)基本仓库只配备了1~2名仓库管理人员,从存货的验收入库、保管、盘点到最后出库的发货全过程都由仓库一个部门负责完成。平时对存货、收发货没有及时做到详细的明细台账登录,尤其是原材料的领用,平时只登记入库,出库基本不做详细登记,到月底根据实物盘点出存货的数量,然后根据“期初库存数量+本月入库数量-期末盘点的库存数量”倒推出本月消耗的数量报给财务核算产品成本,严重违反了企业内部控制中部门、岗位及业务流程中应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衡性原则,掩盖了仓库管理人员因工作失职而造成存货的损毁、丢失,监守自盗甚至和销货单位人员相互沟通以次充好的问题。同时,财务部门只能根据仓库倒推出的出库存货数量按照一定的定额标准平均分摊,无法准确核算出各产品及项目的实际成本,更无法检验各产品的设计成本和销售定价是否合理,无法提供优化成本的原始数据依据。
(二)仓库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责任心及服务意识不强
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招聘仓库保管员时,基本都是只要有一定文化、会电脑操作就行,要么就是直接从生产车间工人中选取,很少有一定的仓库专业性能力要求,人员基本未经过上岗培训就被指派从事存货管理工作。存货管理是一项烦琐、细致、专业性强的工作,人员因素质及专业能力所限,他们在日常库存工作中没有意识遵循存货管理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欠缺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因此工作中就經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对有一定保质期的存货不清楚要按先进先出法发货,造成先购进存货长期积压损坏;二是存货不分类定点摆放,无法迅速找到所需存货,叫采购重新采购后又找到;三是不及时报采购计划造成存货短缺,生产停工等料,或者存货库存计划多报,造成存货长期积压损坏及占用资金;四是因品质问题被扣留的存货一路绿灯发往生产线,进而导致成品出现严重问题等等。以上现象频繁发生。
(三)购进环节没有合理的采购管理制度
公司没有及时制定完整及可操作性强的采购制度及规范,或者虽然有但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更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样的制度规范形同虚设。采购人员没有根据各部门上报的预采购计划采购,采购数量及品种结构不合理,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使生产停滞或资源积压浪费;供应商选择不当、对市场价格走势判断失误、采购方式不合理、授权审批不规范等,造成价高质次、采购人员收受回扣等现象;采购人员和仓库保管员相互勾结(仓库保管员负责验收入库),造成采购劣质不合格产品入库,从供应商处取得好处费,使用劣质材料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或不合格产品售出,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及信用损失。
三、加强制造企业存货管理的应对之策
(一)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并完善存货管理的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
制造企业可以依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仓库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业务量的大小,在确保效率与准确性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管理员数量,并且要仔细而又严格地区分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对存货由入库到出库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既有配合、又有监督,体现出效率与准确性的要求,并且对每一项环节可以设置专职或兼职的操作及复核岗位,从而杜绝由一名仓库管理员负责全部流程的情况,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当然,从成本和效益的原则考虑,有些企业可以只配备一名专职的仓库管理人员,而其他的入库验收和定期盘点等可以由跨部门其他人员配合完成。
具体而言:
第一,存货验收环节,仓库管理员收货时需要根据采购部门传递过来的“物料采购订单”和客户送货单及物料核对,对有特殊质量要求的物料,仓库人员应及时通知质量检验员进行物料品质检验,对经质量检验员检验的合格原材料开具“物料入库单”,签名确认后方可入库,对不合格原材料进行退货。同时,仓库人员需及时将收货单据传递一份给采购部,采购部及时核对送货单上的物料和实际采购一致后,方可履行报销付款手续。
第二,存货的发出环节,需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领料单或者“生产产品工艺通知单”“外发领料单”等流程进行操作。对出库物料的原则是同一原材料做到先进先出,任何人员都无权给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的原材料出库。同时对于当天出入库的物料,仓库管理员应及时按领用的用途分类准确登记入账。
第三,存货的定期盘点,可由企业财务部门以及库存管理部门共同协作负责完成,对各项原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进行清查。每月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确定清查库存的时间,公司如果设置定期盘点,则一般由财务人员和对应的库管人员配合进行,年度清查或重点清查一般由懂业务、知流程的专业人员组成清查小组配合进行。但需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确定清查日期后,需要由财务部门及时给出库存的账面余额;二是检查存货的数量、质量和储存情况,特别要注意有无损坏变质和储存数量较大且长期没有领用或很少领用的存货,发现后应及时查明原因,形成书面建议,以便及时处理;三是对于盘盈、盘亏和超储的存货,应该及时分析,明确相关责任,给出处理意见;四是盘点时要保证做到盘点的准确性、公正性,不能漏报、瞒报、虚报数据,盘点过程应该禁止更换不同的盘点人员,以免出现新人不理旧账的情况,也可以给少盘、多盘、漏盘等减少借口;五是每次盘点数据都需经盘点人员签名确认。 (二)提升存货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制造企业招聘仓库管理员时,应尽量招聘具备基本仓库管理专业技能的人员,若受条件所限无法找到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上岗之前也要经过基本的培训才可上岗。不论是哪方面的人员,新员工上岗之前公司都要进行基本的培训,之后方可上岗,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公司出入库作业及库房管理的方法、规范及操作程序;
第二,熟悉公司仓库管理制度及相关管理流程;
第三,熟悉一定的公司产品相关知识,熟悉经管物料、产品的收货验收标准;
第四,熟悉一定的公司物料质量管理知识;
第五,公司其他相关制度规定。
过程中,尽量以“以老带新”的方式,使新员工尽快按公司的流程和要求上岗。即便是具备存货管理基本知识的人员,也要定期组织进行岗位职责再教育,目的是保证存货管理队伍的与时俱进。
存货管理是一项烦琐的工作,一个环节的错误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损失。因此,仓库及仓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及岗位责任心,坚持以客户优先、生产为重的服务态度。当服务对象违规操作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应不卑不亢、以理服人,当工作中遇到问题、困难及矛盾时,应及时进行良好沟通直至问题解决,必要时及时向相关领导及部门汇报。
(三)完善采购制度,加强存货采购环节管理
制造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库存商品采购入库制度,具体如下:
设立采购计划申请流程,明确有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申购及审批程序。
采購人员应严格按照采购计划执行,对超预算和预算外的临时采购,应严格履行公司的审批程序办理请购手续。
对供应商的选择应严格把关,建立原料供货商的档案,对他们提供的物资或劳务的价格、质量、交货时效、付款条件、企业资信以及其在同行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整体的评价,依据评价的结果进行择优选择或调整。对不适合公开招标条件的物资采购,同一物资采购至少选择三家以上供应商进行询价比对。
制造企业应建立严格可控的验收制度,明确验收方式,由专门的验收部门或人员对购买的入库物资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合格单据,对于在验收过程中发生或发现的异常情况,验收部门或人员应及时反馈给采购部及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四、结语
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仰仗着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存货管理是企业生产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一些企业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实施方法不先进、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以及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修正,将严重制约企业各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制造企业应当从改进存货管理制度及完善存货管理流程开始,可采用社会上一些已经被证明可靠有效的手段。例如,引入先进的ERP各环节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库存管理信息被企业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新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特点,打造出适合自身的库存管理信息化平台。经过信息化整合的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就都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实现信息与数据的高度共享、无缝衔接,并实现双向往返追踪,减少了很多人力、物力,可能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是从长远看,还是很有效率。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先进、高效的运作管理模式,使企业能够做到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靠手工管理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难点、堵点,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让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南京新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建兰.家具制造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8(12):128+132.
[2] 李碧歌.对制造企业存货管理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7(18):45-46.
[3] 马敏.浅析制造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论坛,2019(9):249-2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5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