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铁路非运输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铁路非运输企业作为国有铁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发展战略执行者,既要立足服务主业,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高效、稳定,又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翼。在有限公司改制的现实条件下,部分铁路非运输企业尚未做好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的充分准备,对所面临的困难预计不足,防范措施有限,需要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做很多工作。本文首先说明全面风险管理在铁路非运输企业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分析铁路非运输企业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分别在组织体系、制度建设、管理文化、人员能力、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铁路非运输企业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为改善铁路非运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宣传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培训、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竞争效率,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铁路非运输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建设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改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动中国铁路总公司股份制改造。2019年6月1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改制成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也全部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為有限公司。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作为铁路行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发展战略执行者,既要立足服务主业,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高效、稳定,又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翼。随着国有企业经营多元化、管理决策多层次化以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等情况的出现,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要面对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年,国家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部分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经营中出现了资金、贸易、税务等风险管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形成了高额的风险债权,虽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不足。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虽然推行了全面风险管理,但是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落实力度不够。如何在经营效益增长的同时承受住风险的考验,是各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全面风险管理强调企业层面的整合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风险管理,而是统筹全局,涵盖所有风险控制,贯穿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流程,把内部控制作为实施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才能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一)重大风险事件频发为国有企业敲响警钟
  2017年3月22日,国资委党委、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召开案件通报会,通报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物)、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的两起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案件。中国铁物违规开展融资性贸易,对抗国资委指示,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决定,对子企业疏于管理,放纵风险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中冶集团在并购唐山恒通集团公司的过程中,违规决策和操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国资委党委对两家单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党纪处分和行政处理。从通报上看,国有企业在风险事件中的教训是惨重的,损失是巨大的,结果是恶劣的,反思也是深刻的,如何避免或减少国有企业的风险损失是亟须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企业是在一定的财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的行为倾向与企业产权结构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实质上也是产权的交易。在国有企业授权经营理论下,既能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又能促进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经济,不断开拓进取,必须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对各种风险和诱惑应对能力不足的短板,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保障国有企业在稳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
  (三)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要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需要站在同一起跑线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能力和水平。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就是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也就是逐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进步、获得发展,就必须按照法人经济实体的规则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国有企业的能力、实力、竞争力。
  二、铁路非运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匹配
  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间较晚,计划管理能力较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顶层设计还存在缺陷。部分企业虽然按照公司法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党组织,但是相互之间的职责并没有清晰的界定,被任命人员也没有充分履行相应职能。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等决策程序没有明确区分,多数事项仍然依靠上级职能部门的业务指令。顶层设计的职责不清、职能错位,导致铁路非运输企业的管理错位,权利与责任不清,目标、方向、路径等战略无法落地。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非运输企业现有内控制度大部分是形式上的复制,没有结合企业特点和经营业务流程将其消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没有量化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很多企业内控制度与业务流程结合不紧密,缺少动态调整机制,在企业政策、治理结构、经营业务、部门设置、管理流程发生变化后不能及时调整,造成内控制度成为摆设。另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还停留在哪里出现问题哪里补、哪里有风险哪里建的阶段,导致全面风险管理不能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   (三)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建立
  由于对风险管理源头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铁路非运输企业未树立风险管理文化意识,在企业中未营造风险管理氛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不足,从经营层到管理层、从领导层到普通职工,没有形成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理顺风险管理环节,部分岗位人员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抱有逃避意识,缺少管理和应对意识,忽视风险评估阶段的重要性,风险发生时没有应对预案,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至最低。由于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没有深入人心,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发挥作用,所以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难以推进。
  (四)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国企人员较少实行淘汰制,导致风险控制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责任意识完全是自觉行为。惯性思维使人们停留在经验上,对新的政策和流程有抵触情绪,对健全和实施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能力有限,部分执行人员容易对制度出现理解偏差或不求甚解,在执行过程中避重就轻,甚至存在舞弊思想,较主观地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选择性地执行制度。不能实现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运营的全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因具体人员理解力和执行力偏差形成风险管理短板,造成部分控制环节失效,进而影响整体风险管理效果。
  (五)风险管理系统支撑不足
  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识别和评估风险信息的统一标准,风险信息收集和传递不规范、不全面、不系统,对具体风险的分析判断缺乏量化标准和数据支撑,影响决策效率和效果。受信息化程度的限制,大部分铁路非运输企业未搭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甚至有些部门没有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信息传递和管理口径不一致,造成信息传递流程不规范,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
  三、完善铁路非运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企业战略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原有的内部控制对战略风险的控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治理结构是上层建筑,是风险控制的保障,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层相互制衡的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具体包括建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其构成、机制和职责,进一步规范经理层的运行守则和管理职责;明确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总经理的决策事项和决策权限,明确设定和描述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职能部门、分子公司等各层级的职责要求,将风险责任落实在公司各个层面,保证风险管理的公允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风险管理方案应随着重要风险的变化而变化,内控制度也应与风险控制点保持动态适应,因此,内部控制的定期测试和风险的定期评估应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制度和实施细则,使之成为每个岗位的行为准则,例如采购与销售、生产与物流、合同与法律、财务与审计、人力资源等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应以政策法规和上级文件为基础,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业务来设定,并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经营和管理实施细则应涵盖采购流程、销售流程、存货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工程项目管理流程、成本费用控制流程、融资流程、投资流程、合同管理流程等,应覆盖所有经营管理领域,将风险控制嵌入各个环节。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境相融合,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企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进行有效性测试,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和评估,使其管理动态化,不断修正更新,提高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宣传风险管理文化,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素质,能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团队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使内控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更为顺畅。职工的使命感、责任心是内在动力,应该把风险控制变成企业员工的共同意识,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制度体系中应明确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员工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成为习惯,使各风险管理职能单元各有分工、各司其事、相互配合。没有机制可以做到天衣无缝,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新的风险层出不穷,只有建设好企业风险文化,全面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实现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全方位风险管理。
  (四)全员加强风险培训,掌握风险管理技能
  风险管理涉及的管理环节和变量繁多,很多非运输企业受人员数量和职工素质限制,难以全面掌握、全部落实风险管理内容。因此应重视职工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职工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再教育,促进全体员工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培训应根据具体业务内容和人员情况选取关键环节开展,可以增加研讨环节,重点研究关键风险控制点和控制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重要风险和重点管控流程。同时完善职工考评机制,明确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并制定与之对应的履职评价体系,在薪酬管理制度中增加风险管理考核内容,奖惩结合,建立经营业绩与风险管理双向考核机制,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五)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风险管理执行
  为了解决风险控制环节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问题,可以利用现有软件资源或者根据需要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财务、法务融合,实现调研、决策、实施、跟踪等环节信息共享。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前提是统一信息统计和报告口径,明确信息质量要求,运用大数据平台,对运营、政策、环境和市场信息等进行数据化处理,除了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外,还应具备加工、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在管理系统中应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制定预警指标,根据企业和业务情况设定临界值,明确风险报告的报送形式、渠道和接收人。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控制平台的融合,例如构建风险识别和评估平台,具体包括预算、合同、财务、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业务、内部审计等管理平台,实现关键数据的筛选和共享,形成企业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决策方案制定、内部控制流程和风险报告等一整套体系,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执行力,最终实現战略协同、集中管控、管理资源优化与整合目标。
  四、结语
  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作为铁路行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坚强一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重要力量,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模式进行治理和运作。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利益、诱惑、风险乃至陷阱,国有铁路非运输企业必须按照公司经营发展的总体目标,保持定力,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铁路物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梁姬.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财税研究,2018(20):136-137.
  [2] 王佳阳.国有企业构建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经济管理,2018(30):49.
  [3] 贾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之我见[J].中国集体经济,2018(28):31-32.
  [4] 赵毓岚.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J].财会学习,2019(05):43-44.
  [5] 韩敬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8(05):9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6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