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养提升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工具在不同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信息化科研等类似的研究方式的发展,这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活力,但如果缺乏系统化的思考和指导,在信息化的视域下无法发挥科研技术的优势。本文将围绕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升方案进行针对性研究,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识码:A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作为重要的教研群体,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研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科研服务的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科研的优势。信息化视域下,科研管理人员会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展开各类型学术研究活动,系统、计划地进行教育研究,鉴定研究数据。
  1 信息化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素养
  1.1 信息意识与情感
  按照当前信息化视域的主要特征,我们需要探究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信息意识与情感是其中的典型体现。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对教育信息具有直观的敏锐性,尤其是对教育研究有价值的信息敏感度。具体来看,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并利用现有的信息来收集潜在信息,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而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当教育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结合教育研究,始终将其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案。[1]
  1.2 信息化科研能力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一方面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技能,包括网络知识与专业术语掌握、操作经验、故障分析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科研层面的素养与基础,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前提下确定问题解决的思路,对研究工具的作用展开分析等,并最终通过已经收集的资料展开整理与研究。当然,人员是否具备能力去组织并完成任务,达到预期效果也显得至关重要。
  在网络信息获取的工作中,信息获取与科研能力时刻决定着用户的网络行为。例如信息操作水平,是在一次次的技术操作中获取的信息检索、信息获取能力,在文献检索工作与课题研究等工作中,可以利用技術手段来促进工作的完成,这也是任何科研工作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即便出现问题,他们的良好反应能力也能让他们借鉴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知识储备得出最佳优化方案,不至于导致工作停滞。
  1.3 信息检索与收集
  在信息化视域下,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检索也需要与传统科研模式有所区别,要求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类型的检索技术从海量的数据库信息中快速定位到具有价值的内容。[2]尤其是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对于校内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信息化视域下的基础能力之一。具体来看,网络图书馆的内部设置与文献区分方式需熟知,并了解在原始文献获取之外,能否定位原文展开进行检索和收集。
  1.4 信息评估与分析
  信息评估与分析包括对信息内容与应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在检索信息文献的基础上保障文献的精确性。必要时可以利用各种专业的追踪工具直接判定网络行为的有效性,更多地关注群体和主体外的网络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分析。
  1.5 信息化下的科研能力
  信息化下的科研能力即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专业手段来完成项目的研究,体现在科研意识与研究的具体过程。在形式的选择上,会偏向于采用合作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与其它研究者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与表达。目前信息化下的科研工作主要利用的技术工具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于信息的即时交流与沟通工具;二是进行数据研究与信息分享的平台;三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应用程序工具等。在科研工作结束后,还应该立足于成果推广能力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的网络渠道来展示研究成果,将其公布于众。
  2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养提升
  2.1 完善信息化科研能力
  信息化科研能力中,信息技术辅助科研经验成为了其中的重点,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信息检索的工具、词段检索等相关知识。必要时一些文献管理软件、SPSS统计学软件等也可以有效利用,用于了解科研者的学习运用情况,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从目前的信息获取过程来看,科研管理人员往往存在着信息获取与收集能力方面的缺陷,对于某些网络工具的认知程度也存在严重不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转变现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强化检索能力的手段,进一步保障信息获取的能力水准,相关部门也应该使用专业工具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在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上,尤其要强调科研管理人员对于文献的分析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强化培训和指导。如果是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促进学科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合作,建立网络平台来分析解决问题,以科研协作方式完成相关工作。在科研合作意识方面,鼓励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工作之中,完善科研平台建立的同时,增设包含各类功能的网络模块,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沟通平台,提升工具的使用频率与信息的推广价值。[3]
  2.2 信息化科研管理机制的构建
  通过对现有的校内信息化科研组织的调查,可以得知管理机制层面的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建立长期性的专家指导机制,组织专业人员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技术指导,强调与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反馈和传递。在沟通的过程中,需及时了解科研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强调对整个科研过程的监督和了解,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将静态化管理过渡为动态管理。
  高效的科研管理部门此时也需要作出灵活性反应,建立跟踪制度,通过多种类型的监督方式关注科研动态,了解知识结构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此为基础细化不同的科研评价指标。这体现在对于科研过程的支持上,也需要科研人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更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性之上来提升科研手段的应用能力,激发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思考。当然,具体的评价标准应该定位于评价研究工作,细化各项指标,保障科研成果的最终数量。   2.3 促进科研资源建设水平提升
  从资源建设与教育资源共享的角度分析,当前的信息分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基于资源的分类建设可以明确不同类型的资源构建方案。例如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对于学科设置的要求,对现有的科研资料进行合理规划,完善检索体系,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在文献的分类过程中,将其划分为学术论文、科研数据、其它成品科研资源等,囊括各个层次的硬件与软件信息,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更高层次的便捷性。
  针对目前的资源共享问题,可以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将高校内部的资源數据库进行信息共享,收集校内外的重要科研资料,将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仍然需要做好权限设置与审核工作,避免专业教育资源得到违法或不合理使用。[4]
  2.4 信息化科研环境的构建
  信息化科研环境的构建是提升科研人员素养的重要方式,我们针对当前科研平台在能力层面的缺陷,可以在功能模块上进行调整,满足专业科研人员在信息交流与学术研究方面的实际需求。从平台的具体内容来看,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来对科研成果进行总结研究,为不同教育空间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创新型的学术环境。在专家的指导规划之下,按照个人需求开展科研活动,进一步保障信息化视域下的合作交流能力,完善课程、培训、实践工作,从根源上提升人员的科研素质与能力。
  总体来看,在遵循发展目标的前提之下,需要明确人员素养提升的有效性,兼顾科研层面与教学层面的协调发展,阶段性地制定发展目标,符合实际的人员能力水平。以信息化科研技能为例,需要在了解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案,并最终着手于资料的整理编写。
  3 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使得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开始出现,也对科研工作者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人员素养提升下的信息化科研建设工作也应该同步开展。鉴于能力提升的基础性目标,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指导,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培训方式,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培养,也要注重外在环境的控制,充分考虑到科研与专业知识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楚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19):224- 225.
  [2]赵永刚,蒋艳.基于网络和信息化的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 2,33 (5):509- 511.
  [3]杨登才,朱相宇,韩宇.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之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 (1):65-70.
  [4]陈彦武,曾长虹.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 (3):54.
  作者简介:刘英(1967-),男,汉族,籍贯:山西大同,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职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