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甘永辉

  [摘要] 工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不少工业园区存在着忽视企业间分工与协作,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的状况。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会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园区经济已成长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但在一些地区,长期的粗放式经营造成了工业园区产业配套的脱节,也带来内部生产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的提高,造成园区整体难以产生聚集效应,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和创新优势,所以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会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
  
  1.工业园区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优越条件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当作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产业集群通过怎样的载体才能得以快速有效地实施呢?当前,国内理论界已形成普遍的认识,认为工业园区是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工业园区是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工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工业园区,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其次,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除了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产业空气”浓厚;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工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如政府对工业园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等。尽管如此,并不是说有了工业园区就一定会有产业集群,只是说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是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
  
  2.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波特认为,当共享行为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驱动因素产生影响时,共享能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形式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工业园区来说,产业集群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改善现有的招商环境和创新环境,还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都要从加强产业联系出发,并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指导思想。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及时地实行产业联系推动战略,并转化为实际的对策措施,将会推动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一些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使区域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清
  近年来,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所以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即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许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化工业产业集群比例太低。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水平仍较低,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工业园区主要是靠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工业园区对自身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原创性较差。
  
  4.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大多数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也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许多工业园区还是习惯把目光盯在大规模的生产线上。大规模的生产线固然重要,但如果与其相关的零部件的配套系统、相关的产业服务系统不协调,同样会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对策
  
  1.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
  利用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逐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工业园区内落户。关键性企业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只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以园区关键性企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建立筛选机制,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哪个企业想进入园区就能进入,而是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2.强化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建设
  加强工业园区的行业协会建设可以为工业园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活跃的行业协会不仅维护园内企业的利益,还打通同类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规则,制定重要的行业标准与信息,沟通园区企业与区外伙伴的联系,将园区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同时将园区与外部产业链、创新链相联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内源性增长。此外,在我国大多数工业园区中,行业协会还必须发挥市场规范的效能,建立一定的行业标准或园区技术质量标准,以技术监督、质量评定和价格协调等手段,驱逐以低质量维持低价格、并以低价格抢夺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维护工业园区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营造工业园区集群创新环境
  集群创新环境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既有硬件层面的,也有软件层面的。硬件层面上,工业园区应当为集群发展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软件方面,需要园区管理机构搭建园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园区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促使园区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协同,提高园区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
  从另一角度而言,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力量,而园区创新、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正是创新企业家诞生的摇篮。在我国工业园区集群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宣扬鼓励创新、互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通过文化力手段引导园区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播,形成园区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推动集群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促使企业自下而上地创建工业园区的创新环境。
  
  4.深化工业园区集群的外部联动
  集群发展本身就十分重视产业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区域内的,也可涵盖区域外部。加强我国工业园区集群的外部产业关联,是高层次的集群发展需要。这种外部产业关联可以是基于资本、市场的,也可以是基于人才、技术的。例如,我国部分有条件的工业园区集群就可通过向外辐射的方式或是通过接受外来辐射的方式,以高、低技术,或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赢得与区域外部或是国外的产业集群和集群企业的对接与联动;或者通过与外部企业和高校等的联络,引进外部人才、取得外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和技术合作,获取本地集群发展的外部智囊。同时,通过与区域外集群,特别是国外高新技术集群的联系,我国的工业园区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而非眼光局限于集群内部,以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