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专业实践与双创联动工作室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创新创业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使命擔当。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筑装饰专业畦田工作室为例,通过对其建设运行的分析,探索创新工作室将“双创”和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新方式。
  关键词:高职;双创;创新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585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93人,取得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称163人,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222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1.15%。学院现有现代农业、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城乡建设、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机电技术7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37个,其中农业类专业19个。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立足新农村建设,已形成依托创新工作室和项目化教学基地,培养懂施工、能管理、会设计、懂预算的建筑装饰工程建设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1 建筑装饰专业畦田工作室概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三农”发展为已任,坚持创新带动创业,把理想系于农村,把教室放在田野,把出路寄于创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坚持面向“三农”、立足成都、着眼四川、辐射全国,在推进城乡现代化的进程中,主动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建设人才和技术支撑。为了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本专亚与企业合作成立了畦田设计工作室。
  本工作室由建筑装饰专业与艺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农村景观改造、新旧建筑内外装饰、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为重点,主要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本工作室以导师创新引领学生创业,依托实际项目,将学生专业实践与“双创”实践联动,校企共建共育一批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
  1.1 建设目标
  第一,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双创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工作室实际项目,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参与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二,有力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本着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改革的初衷,全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新技术应用的教师领军队伍,为双创工作室的良好运行提供人才支撑。第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已任,以真实需求项目为基点,帮助地方解决“三农”技术难题。
  1.2 功能定位
  第一,创新研发功能。畦田创新工作室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从而促进高质量就业。第二,以赛促学功能。畦田创新工作室具有技能竞赛指导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实战项目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接受检验。第三,社会服务功能。畦田工作室以服务寻支持,以贡献寻发展,可以加深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紧密联系,并能在提供的服务中得到社会支持。
  2 建筑装饰专业畦田工作室建设与运行
  2.1 申报与审批
  建筑装饰专业畦田创新工作室是由教师和学生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学校系(部门)审批的方式产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具有持续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的能力和成果。优先支持服务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团队。
  2.2 成员招募
  团队组建遵循“自主组合、开放流动、择优录取、政策激励、合同约束”的基本原则。采用招募“双创项目合伙人”方式,面向全院范围内选拔对创新创业项目感兴趣,且有创业激情的同学,对报名人员的个人品质、专业素质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面试后择优录取。成员考察条件主要包括:具有强烈的创业意向,有好的创业想法并善于与人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且有较好的口碑,为人诚实守信,有远见,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
  2.3 运行模式
  本工作室采用校企共建共育的项目驱动型运行模式,这是一种较自由的组合方式,需要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计划。在创新工作室运作中,校企双方明确各自职责,保证企业参与教学应享有的权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照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设置实践内容,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触到来自企业的生产项目。在项目的实践中,创新工作室成员的身份由在校学生转换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学生设计的作品成功转化为有价值的企业产品。
  2.4 项目开发与实施
  畦田工作室实行导师责任制,建设系(部门)积极协助和支持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做好团队的日常管理和建设发展工作。在项目中对接合作企业,项目开始阶段校企需签订双方合作协议,以此明确合作内容,确定合作方案。项目实施阶段,导师负责组建学生团队,可先由专业教师推荐,或学生自行报名后经考核择优录取。项目分工和设计阶段,由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大三学生带大二学生“传帮带”方式进行。项目收尾阶段,校企双方共评共享项目成果。
  2.5 运行条件
  第一,组织保障。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得到了学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工作室第一个实践项目便是学院领导联系并推荐的,有了领导的支持,工作室中各种困难都迎刃而解。第二,师资保障。创新工作室团队采用校内外聘用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目前工作室由2位成功创业者、13位在职教师和2位技术专家构成。师资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为工作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创新工作室规范化的良好运作,学院对创新工作室制订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其中主要有《创新工作室建设与管理规定》《创新工作室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工作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创新工作室学生守则》《设备出借规定》《设备与耗材管理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制定对于工作室的规范化使用,工作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场地的借用、工作室环境卫生、安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3 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成效
  第一,技能大赛。近一年来,畦田创新工作室共有20余人参与各类国家、省市学科竞赛,其中参加第一届全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综合技能运用大赛获得三等奖,参加2019“龙城杯”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获得2个二等奖;2019(首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和2019中国成都(温江)社区生活空间创意设计国际邀请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二,双创合作能力提升。依托畦田设计工作室,极大的提高了合作项目的成功率。先后与成都市温江区临江村以及简阳市龙口村签订合作协议,完成多个实际项目的设计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双创合作能力。
  3.2 存在的问题
  第一,业务流程、技术岗位的设计与管理欠缺。畦田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模式通常是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带领学生团队设计研发企业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较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和设计与研发技术的提高,容易出现工作方式较随意,没有融入企业真实环境的工作方式。还容易忽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业务流程、技术岗位的标准化设计与管理,不能按企业岗位标准来运作。
  第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度不够。工作室想要长久的良性发展,关键是团队建设。目前畦田工作室师资队伍比较匮乏,部分专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实际项目把控能力差,急需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介入指导,但企业往往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工作室指导的奖励政策不完善,缺乏政策吸引。
  第三,工作室成果评价标准欠缺。畦田创新工作室在进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欠缺对项目成果的评价标准。虽然会对其进行考核,但其考核标准差异过大,不符合标准。创新工作室在实施项目实践过程中,导师要具备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和市场意识,尽量做到通过教师研发课题和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真实性的专业技能实践。对学生的成果考核标准要尽量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标准一致,考核标准中可以纳入学生对项目设计的积极性及最终成果的展示。
  4 改进策略
  4.1 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
  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技术岗位的设计与管理是决定一个创新工作室是否能够持续的良性运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部分。要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根据业务订单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沟通和布置,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业务,进行信息的收集与交流,并且根据客户意见进行信息反馈。
  4.2 制定项目成果评价标准
  项目成果评价标准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力保障。通过项目成果评价体系可以衡量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价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项目成果的评价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制作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在项目实施前期,导师、企业、学生一同根据项目任务的目标制定出成果评价标准,参与研究评价标准的细则,明确成果形式和内容要求。二是评价证据收集和产生。分为学生自评、学生VL1平和小组评价、导师和企业、客户评价。三是反馈、归档阶段,老师将评价的结果、依据等及时反馈、告知学生。成果评价的形式除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互换”外,还可以通过市场价值的实现以及企业物质獎励等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实现了市场评价、社会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兼容,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提前适应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4.3 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工作室指导
  企业与学校是互相合作.的关系,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侧重点是不同的,高职创新工作室应主动探寻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点,以此鼓励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工作室教学。可以考虑“引企入校”的形式,找到利益共同点。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工作室建设与管理需要各方的参与重视。实现创新工作室的高效、科学运行,必须要采取转变观念、明确自我定位,树立“服务工作室”思想,进一步强化创新工作室的区域辐射功能,完善创新工作室考核评估体系等有效措施,推进创新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方剑,刘蔚.工作室浪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李凯.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54-56.
  [3]任雅聪.高职摄影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6(10):66-67.
  基金项目:本文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院级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 2018-07)。
  作者简介:刘学锋(1982-),男,汉族,籍贯:山东滨州,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韩慧丽(1984-),女,汉族,籍贯:河南漂河,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