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能源汽车专业双创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新能源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实惠。同时新能源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高等教育中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在当今创业时代,针对于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的双创教育也迫在眉睫。本文结合自身相关工作经验,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双创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双创教育 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项目編号:GXGZJG2018B1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057-02
  1.利用校企合作,通过多方面互动、递进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
  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实际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在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中,应该侧重于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将双创教育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主线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综合考虑校内和校外相关的教育性平台,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整个过程中将双创教育有机结合,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进而实现双创教育在专业课程讲解中的应用意义,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多方面互动、递进的双创教学新模式[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机结合市场和企业用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性教学。另外,学校也应该将双创教育纳入学生必修学分的评定之中。在进行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可以在企业的角度进行体验,并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创新教育理念、资讯和实践机会,如此有利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在开展双创计划训练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有目的性的进行思维、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的项目研发工作,如此来锻炼学生对于项目开发、项目问题解决的能力。
  2.改革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专门课程
  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课程中融入双创教育,就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全方面的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要注意相应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在实际进行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中,可以另外开设进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同时将双创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进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2]。再者,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其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能力递进的教学设计。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建立实训的专门教室,真实还原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和研发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和创新研发方面的训练,同时创新实训室也可以同步转化为以创新成果的创业实践孵化场所,从而实现递进、相互促进、融合的实训室教学目的。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独立岗位工作的递进关系进行相关教学和设计,从而构建和完善一套以工作全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完整体系。另外,在技能教育中应该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化资源整合等方式,利用资源共享的优势营造出双创环境。
  3.开拓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渠道
  如若在新能源汽车教育中有效融入双创教育模式,就需要教师对双创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进而创新教育手段和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建立双创教育的保障体制,通过弹性学制等落实相关教学[1]。于此同时,鼓励相关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同时给予教师相应的激励政策。再者,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打造出具有多元化双创教育理念的教师团队,促使教师拥有双创导师、行业导师、双师的能力。
  总结
  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进行双创教育,是目前的主要教学内容和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和基础保障,从而提升双创教育的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双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旭刚. 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3):28-33.
  [2]杨涵,刘巧芝.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的“从众效应”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8(16):50-53.
  作者简介:
  张强(1985-),男,辽宁朝阳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汽车新结构新技术、汽车专业教学改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5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