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不断推进,改革的难点也在不断显现。本文通过探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机关事业单位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制约因素;策略选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4.076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4-0-02
0 引 言
现阶段,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是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践,同时,对于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和人才合理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进展缓慢,主要由以下几个制约因素影响改革进程。
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
1.1 财政压力大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职工工资的20%,虽然2019年5月起缴费比例下调到16%,但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来说也是不小的资金压力。而地方财政资金缺口更大,一方面,改革前退休的“老人”在不缴纳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需发放退休金;另一方面,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改革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年限也将视同缴费年限,由地方财政承担。所以说当前的财政压力对于事业单位和地方财政来说都不小。
1.2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目前,以下配套制度尚需完善。
1.2.1 未出台延迟退休制度
虽然延迟退休政策已经说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没有落地。反对者认为挤占了年轻人的就业空间,减少了拿退休待遇的时间,但延迟退休对于目前的改革推进却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统筹基金,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赢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支持。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大部分为技术型、知识型、管理型,延迟退休可以继续让他们发挥光热,而在职工资又比退休工资高,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更乐于接受延迟退休制度。因未出臺延迟退休政策,严重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的进展。
1.2.2 养老保险精算制度不全面
机关单位养老保险能否顺利实施,需要有完善的精算制度来支撑。精算制度可以通过科学测算相关数据,合理确定相应标准,以此来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另外,精算制度可以为基金投资运营保驾护航,保障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精算制度,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顺利开展。
1.2.3 统筹层次低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为市级,未到省级,统筹层次低不利于人员流动,降低了基金的调剂能力,增加了基金的运营成本,为保障改革顺利实施,需尽快提高统筹层次。
1.3 公平性挑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建立与企业职工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实行同样的缴费规定、待遇计发办法和待遇调整机制。但目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分开建账、分开管理,机关事业单位有财政的托底,建立了职业年金,职工退休待遇至少保障了不降,而企业、城镇职工的退休待遇是根据缴费多少来确定,大部分企业没有企业年金,所以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还是略高于企业单位,差距依然存在,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1.4 属地参保引发的矛盾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参保,意味着退休待遇的核算要参照属地标准。参保前,中央或省直驻地方单位一般是参照省级的标准来核算退休待遇,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参照省的标准核算出的退休待遇相对高一些,而一旦进入社保,就要实行属地管理,因“老人”实行老办法,还是按照以前的退休待遇发放,这样核算出来的退休待遇“中人”会比“老人”的退休待遇低,引发“中人”的不满。
1.5 各地核缴费基数不一致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包括:按公务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行政类和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因参保单位类型多、人员广,而各个单位津补贴和绩效工资的进度不一样,工资项目更是五花八门,各地社保机构在核缴费基数时也不一样,纳入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退休待遇,造成同一系统单位间员工相互比较的矛盾。
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策略选择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健全配套制度、理清管理体制,从而让养老保险改革顺利稳定实施。
2.1 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首先,将延迟退休方案告知民众,让民众有接受的过程;其次,分布走,可先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再次,迈小步,通过每年只延迟几个月的小幅变动,用较长的时间完成平稳过渡;最后,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精算制度,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尽快实现省级统筹,再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除了上述配套政策之外,在改革过程中,要利用政策路线引导养老保险改革发展方向。机关事业单位要充分准确地把握养老保险改革的矛盾点、关键点、着力点,围绕改革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不断细化完善相关配套改革制度,加强顶层设计,让养老保险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政策。此外,还要明确制度的权责,全面落实制度创新的可行性方案,从根本上模糊中间地带。 2.2 多措并举,应对财政压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落实全面精细化管理,针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落实具体对策,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全面推进。这就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包括人群调整范围、系数指数确定、待遇水平计算等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精细化管理需要结合单位发展不断完善,这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工作,需要落实长远规划和长期谋划,以此更好地应对财政压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和压缩“三公经费”,及时清理存量资金;二是对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尽快做实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单位和个人账户;四是加强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投资运营,提高收益率,委托专业的投资公司运营,同时加强对投资公司的监管,保障基金安全。想要应对财政压力,保证措施的合理性,还要落实测算工作,科学合理地测算可以有效分解压力,让机关事业的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减轻财政负荷,满足改革需要,推动养老保险改革顺利进行。
2.3 统一政策法规,防止多样
从上述制约条件因素来看,想要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提高养老保险政策法规的执行能力,就要尽可能地建立健全统一的法律法规。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较大,针对的人群种类复杂,因此,具有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敏感度较高等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制度如果缺少统一性,那么養老保险工作开展会面临极大的挑战。想要实现养老保险改革,各地要以实现省级统筹为目标,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统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养老金计发办法。同时,要规范养老保险经办流程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标准数据库,保障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在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参照同类型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吸取其他单位养老保险的优点,让养老保险体制可以满足事业单位职工的实际需求。
2.4 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养老保险关系每个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能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政策规定的具体内容。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由国家财政包揽,现在转为与企业职工统一的社会统筹供养,巨大的转变必定会给职工带来疑惑和不解,处理不好容易导致社会问题。各级社保部门和单位要针对临近退休、过渡期退休和已退休职工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做好解释工作。以某机关事业单位为例,定期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学习政策规定的具体内容和有关要求,同时制定考核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会出现疏忽遗漏。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缩小群体之间的合理差距,确保制度可以全面落实到每一个参保工作人员身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结 语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涉及4 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统筹推进改革,以增强适应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挑战。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决策者要善于倾听基层声音,了解改革对象的所需所想,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政策,推进落实。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运锋,陈丹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以广东省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8(8).
[2]沈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难点及其突破[J].经济体制改革,2016(5).
[3]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理论探索,2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6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