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调研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依法治国需要法治思维。通过对随机选择的6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对法律有兴趣,知道不少法律常识,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用法,更不知道如何用法维权,不具有相应的法治思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意义重大。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应该改革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法治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依法治国;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1调查基本情况
法治思维是一种用法治价值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要求公民学法、用法、尊法、守法,自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就是运用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原則、法律的规定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与判断,最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解决问题。总之,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应该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在大学生中广泛适用。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在江西师范大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了20个小题,包括多选题、单选题;主要围绕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包括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为了保证调研的客观性、有效性和普遍性,随机抽取了大一、大二、大三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重点调查对象是2018年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包括随机选取的一个法学专业新生班。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了600份问卷,有效问卷580份。其中大一年级占463份占79.83%,大二年级占22份占3.79%,大三年级占95份占16.38%。2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
第一,当代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主要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统学校教学方式不再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唯一途径。法治思维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调查显示,大学生们主要通过电视节目(67.07%)、网络传媒(64.48%)、手机(28.28%)三种新兴途径学习法治思维通过相关书籍(占20.17%)、报纸报道(占16.9%)等传统方式学习法治思维的途径比例偏低;而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占18.1%)、学校法治专业课程学习所占比例只有10%。
第二,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的维权意识还是比较强烈。例如暑假工作或者做兼职时,72.93%的学生会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84.83%的学生会拒绝购买价格非常便宜,但可能来路不明的二手手机;遇到有人借钱到期不还的情况,89.14%的学生认为没有权利把那个人关起来或者强行拿他的其他私有财产抵押;82.76%的学生在购物时,会向卖家索要发票;对于网络购物,发现货不对板或者质量有问题,76.9%的学生会选择退货或者维权。
第三,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法律有用,大学阶段应该学习法律常识维权。76.72%的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有意义,可以用法律维权;但也有8.28%的学生认为“学习法律”意义不大,因为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甚至还有2.41%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学习法律,因为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了解也不迟。
第四,尽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法律有用,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利用法律维权的学生少之又少。调查发现,第一种是认为没有必要利用法律的学生,有56.72%的学生没有碰到过权利受损的情况,所以他们觉得法律可要可不要。这种学生是因为父母保护的太好了,从没有遇到过侵权之类的问题,所以觉得不需要法律。第二种是嫌走法律程序麻烦,因此不想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学生又分两种,21.55%的学生感觉利用法律维权太麻烦不愿意用;另有4.31%的学生认为打官司请律师太麻烦。第三种是想用但不知道怎么用,17.41%的学生不知道怎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第五,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要加强法律监督。法治进程离不开必要的监督,有效的监督能最大程度保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从而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要加强法律监督。39.31%的学生建议法律在执行过程时应更加透明,让公众参与进来;24.3 1%学生认为要设立专门监督和调查机关,监督执法部门的执法;22.24%的学生支持加强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14.14%学生觉得要加大人民群众监督。这表明法律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对现在的法治并不十分满意,还没有树立“遵法”的意识。
3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因素
第一,父母的过度保护、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初步形成的两大主要原因。2018年入校的大一新生主要是“00后”,多为独生子女。子女缺乏社会历练,影响子女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中小学教育几乎以应试教育为主,不重视法治教育。很多中小学生的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考试课程的学习上,很少注重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因此不少学生听说过法治思维,但是并不清楚法治思维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二,法治思维获取的途径虽然多但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众传媒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习惯在网上寻找答案,大学生也不例外,很多大学生了解法律最常见、快捷的途径就是网络,网络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混杂,种类繁多,真假难辨,加上我国现阶段对互联网的监管还停留在表层,只要形式和内容不违法,无论真假基本都能在网上传播。这样一来,即使是接受过三、四年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快速、准确甄别信息,更别说是刚入学涉世未深,还未接受过任何法律课程学习,缺乏生活经验的新生。网络中错误信息的传播,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有时甚至会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宣传违法信息,沦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第三,高校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法律实践,不利于了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不少被调查的学生认为现有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的讲授内容抽象、枯燥,过于注重理论,不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数据显示,有50.6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47.59%的同学认为老师应该尽可能介绍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实际上在所有问题的背后是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最大障碍。理性思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法治思维的养成却离不开法律信仰。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根源于人类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和理性选择,进而形成的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信任感和依归感,以及对法的现象的神圣感情和愿意为法而献身的崇高境界。只有相信法律,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人们才会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才会注重法治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4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学生法治思维,首先要求学生学法、知法、懂法,以法律规范作为个人社会行为、学生生活的指南;其次是学会如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大学生知法并能用法,才会护法、遵法,才会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
4.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改革思修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教師在讲解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时候,除了介绍相关法律规定、讲授法律知识之外,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法庭旁听,一方面感受立法与司法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体会法治的力量;没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热点案件,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体会法律的要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权利与义务观、公平公正观、科学与理性并存的民主法治观。
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开设法律常识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系统学习法律常识。可以将《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等常用法律的主要内容纳入公选课教学计划中,在教学方法上与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有所区分,可以采用以案释法的方式,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介绍法律常识,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
校团委、学生会定期举行法治宣传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法治氛围。例如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观点辩论赛等等。
4.2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对待网络信息
引导学生尽量通过官方网站获取真实信息。只有查找信息的原始出处,才能还原信息真像。像中国法院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治之声、中国普法网、中国知网等官方网站的消息,来源正规、真实可靠。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宣传官方网站的网名、网址等信息,供学生使用;或者可以在学校的官网上,直接加上官方网站的连接。
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除了登录官方网站,阅读官方信息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关键词,通过对比不同网站对相关信息的报道,求同存异,剔除虚假的内容,来还原大部分客观事实。
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尤其是网络谣言,尽量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使人明智,大学生多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能开拓自己的眼界。其次是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学会观察世界、观察社会。第三是多做,多参与社会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谣言不攻自破。
4.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法治实践
会用法维权。光知法懂法只是达到了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用法是法治思维的最终目的。因此大学生不光要学习法律的具体规定,还要参加法治实践,尤其是合法权利被侵犯后还要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救济的途径维权。只有会用法、敢用法,才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利于法治思维的形成。
敢依法监督,维护法律的权威。2018年4月,浙江余姚市检察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校园自主法治监督工作室,聘任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12名学生担任首批校园法制监督员。大学生参与法治监督不仅能够亲身体会法治的力量,而且有利于养成敢于与不法行为斗争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护法”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95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