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创”教育中协同育人的困境及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了“双创”教育下协同育人主要特征,介绍了协同育人现实困境,包括重视程度低、共享体制不完善、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提出了“双创”教育下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包括明确相应的权责分工、创新共享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双创”教育是创建优质大学和实现强国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同时也是形成现代化经济机制的核心支撑。而协同教育则是促进“双创”教育有效落实的基础载体,为此需要对协同教育实施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1“双创”教育下协同育人的主要特征
  1.1主体多元化
  协同育人中的参与主体涉及到市场、高校和政府等多种层面,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多元主体使人才培养中单一的主体性格局彻底转变,市场和政府活跃于高等教育体系外。突出协同性,能够促进双创教育中各个参与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有效提升,从而使多样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良好关系。
  1.2价值取向相同
  不同的参与主体,其在社会中的智能和原生社会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使参与主体之间的问题解决难度和关系建构难度相继扩大,使合作重要性更加突出。统一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协同资源共享和统一协同方向的基础条件。只有统一价值取向,参与协同教育的多方主体才会在“双创”教育中形成互相独立,同时存在良好内在联系的共同体,提高协同育人效率。
  1.3同步育人
  多种参与主体在“双创”教育下的协同教育中,需要在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同时各个协同参与主体之间还是一种相互独立状态,这种独立边界便是各方参与实践的行动主体需要以“双创”教育为统一目标实现。这也是实现“双创”教育的核心路径。
  2“双创”教育下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2.1重视程度较低
  尽管在政策层面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应该创建落实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科教结合计划的有效落实,创建国际、校所、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引起高校、社会以及政府重视。第一,在“双创”教育方面尚未形成专项教育经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协同育人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一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都是公立性质的,因此政府需要承担“双创”教育实施中的各种资源负担。而政府支持力主要可以从各项费用减免中体现出来,同时还会给予一些税收政策优惠。同时政府在“双创”教育方面也没有形成财政支持体系,对于“双创”教育中的师资配置和课程建设等环节无法提供直接支持,进而降低了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降低协同效果。第二,市场参与性较差,没有意识到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在“双创”教育下,市场拥有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职能。在需求侧方面离不开高校培育出来的优质双创人才,促进人才的良性发展,时刻保持活动。供给侧方面,市场还拥有丰富的师资和资金等资源,但市场对于双创教育资源的投资意愿相对较低,主要是市场期望短期收获效益,从而和“双创”教育实施中的长期性存在一定冲突,使市场无法积极融入到协同育人工作当中,进而导致高校和市场之间的合作依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2.2共享体制不完善
  资源共享体系载体的相关平台或组织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外部资源供应总量不足,但还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政府一旦供给速度放慢或供给不足,便会导致总量不够的问题,对“双创”教育下外部资源供给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政府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供给速度也会相继降低,对创业创新资源增长速度产生不良影响。市场一侧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因为市场十分重视经济效益,進而其变革速度也远远超出高等教育和政府,大部分零散资源分散在“双创”教育的资源共享体系之外,或是被融入到资源体系当中。
  2.3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协同育人的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缺陷,整个育人过程中缺少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缺乏科学、权威性的评价机制,从而不能及时为育人方法、过程、目的等内容提供及时的反馈,并对教育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监督,导致协同育人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协同育人目标不明,将“双创”教育当做是技能培训,忽视了创新素养、创业意识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双创”教育是面向终身教育的。在评价育人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漫无目的的现象。第二,不能对学生收获进行准确判断,学生权益缺少合理保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项目落实过程中,权益保护问题十分严峻,主要是因为很少把学生融入到双创教育评价当中。不仅学校在评价材料中很少会涉及到学生主体,同时社会媒体宣传也没有对学生主体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3“双创”教育中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
  3.1明确相应的权责分工
  不同场域有其所独有的规则、逻辑常规,继而也决定各个场域有其独特的必然性和逻辑性。高校、市场和政府同时也有其稳定、固有的实践逻辑,同时已经形成了封闭性场域体系,无法突破“双创”教育限制性,和其他系统问实现资源共享。创建协同育人场域,明确各方协同教育边界,发挥良好的协同育人功能。
  第一,政府需要进行合理的宏观支持和引导责任。同时政府也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支撑,能够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为此政府需要主动引导,并定制具有较强实效性、完善的政策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同时积极扩展融资渠道,从而为协同育人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创建协同育人平台。第二,市场应该积极承担自身的协同育人责任,并参与到协同育人当中。市场不但是“双创”教育终端环节,同时也是“双创”教育核心战场。从供给侧的层面分析,市场需要创新融资渠道,创建专门的服务机构,并积极落实“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相关政策,主动提供实时跟踪指导、导师配置、投资贷款和资金担保等服务。同时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之间还需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践、技能培训和创业导师等资源,促进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从需求侧层面分析,参与到协同培养过程当中,能够培养出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促进市场实现持续发展。第三,高校也需要积极掌握市场中的发展潮流和行业需求,把“双创”教育添加到市场供应链条当中,对校内外的各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此外还需要避免人才培养制度规模和人才质量失衡问题。高校需要应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协同育人管理制度,对“双创”教育具体要求和培养规模进行充分了解,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3.2创新共享机制
  协同育人离不开校内外的协同合作,校内协同主要是对师资设备资源和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搭建多维平台。校外协同即通过聘请教师、实践指导、项目转化和资金支持等创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主动合作。
  第一,各个参与主体需要在协同教育中的评价、过程和目标等环节加强交流,并形成统一意见,尤其是市场和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共同参与者,需要发挥实际效用,并形成一种利益协商机制。校企之间制定合理的教学实践目标、管理制度、工作规范、计划内容、流程等,从而提升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第二,充分结合学生发展中的现实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计划申报、立项申请、控制实践和成果转化中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种较为突出的差异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共享体系的难度,同时体现出协同育人不同阶段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为此在建设资源共享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同时注意通过制度提高育人互动性,从而才能确保良好的互动性,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习惯。
  3.3健全评价体系
  需要进一步健全“双创”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价活动,同时还要对协同育人的专业性进行合理评价,特别是各个参与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投入程度。协同教育中资源是联系各方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要素,在对资源进行合理监督评价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预防协同育人过程中产生短期合作、表面形式合作等问题。同时各个参与方也会提供各种资源,通过第三方评价能够维持评价中立性和客观性。需要按照以下三種标准建构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一,需要确保评价主体独立于各方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第二,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目标,设置评价体系,对学生双床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合理评价;第三,需要对协同育人全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反馈调度机制。
  针对“双创”教育下的协同育人资源配置结构创建动态化的评价监督制度。各个参与方的场域位置关系是一种实时波动变化状态,随着资源配置和供给状况发生改变,为此需要对协同育人场域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实时动态评价,形成动态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不仅能够促进协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完善,同时还能激发出相应的附属价值。理清“双创”教育实施中的各项细节问题,明确资源的供给标准和质量标准,充分结合两种标准对参与各方供给能力进行动态考核,作为判断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判断指标,从而创建动态的供给体系,提升资源供给实力。
  综上所述,“双创”教育下的协同育人是我国高校发展中的新方向,同时也是新时期的核心任务,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双创”教育下协同育人发展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95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