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困境及实施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少峰

  [摘           要]  高职人才培养应按照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展。由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校企协同育人成本高、地方中小企业校企合作意识薄弱等因素,限制了地方高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粤西欠发达地方高职学校,针对欠发地区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困境,在顶层设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加强校企互动、校企合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有效尝试,探索地方高职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途径。
  [关    键   词]  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困境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22-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战略目标。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1]。
   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校企共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双投入、双资源实现“双主体”合作办学,双计划、双教师实现“双主体”育人,双选择、双服务实现“双主体”发展[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于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职教集团、校工厂运行、校企合作部门及制度建设、校企共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校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校企合作机制[4]。随着新时代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调整,创新型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地方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本地中小企业对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意识薄弱等不利条件下,地方偏远造成的校企合作成本高等诸多困难,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本文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影响欠发达地区协同育人的因素,探讨了在欠发达地区实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的因素分析
   (一)地方企业校企合作内在驱动力不足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地域交通、历史产业布局的影响,传统强势国有企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对地方的校企协同育人期望值不高;地方性中小企业在自身条件限制下,校企合作意识不足,难以将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到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当地国有大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现有技术水平较高,对高职学校学生期望值不高。如学校所在地茂名的龙头企业茂名石化,属于国有大型企业,更注重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的追求,并且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高职院校操作类一线人員需求日益减少,难以实施有深度的校企协同育人。
   多数地方性中小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生产,缺乏有前瞻性的人才储备意识,目前该类企业对校企合作育人中主要是解决学生认识实习及少量就业,他们对校企育人带来的长远意义意识不足,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在校企深度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处于被动,造成了企业对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认识不够、信心不足、不敢投资,难以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程度。
   (二)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成本偏高
   从人才培养角度,高职院校意识到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性,在与企业合作中更加积极主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数起步较晚,许多学院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由于受到历史和当地文化水平的影响,在地方的影响力较弱,再加上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影响高职毕业生在当地的发展,且企业待遇较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使该类企业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够,很多毕业生更愿前往发达地域寻求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地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层级不高,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技术人才的储备与培养、资源的共享共建等关注不够,如部分企业需要一些水平较高的员工,宁可在人才市场招录,也不愿从合作院校中选用。
   这些因素使当地企业在当地高职学校难以招到优秀人才,而外地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不愿意来,本地生源毕业生苦于待遇不高而远走他乡。
   (三)高职院校自身内涵不够
   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其内涵建设受到一定的局限,对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不够。(1)欠发达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办学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学校迫于生计采取扩大招生的方式增加收入,在学生人数增加而教师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2)地方高职院校自身特色不明显。高职教育应该遵循为地方服务的宗旨,培养更多的地方企业需求人才,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高职学校“一头热”的校企合作满足不了深度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3)地方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有限,任教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其主要原因有: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年轻,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但多数缺乏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依靠自身力量及其条件帮助企业解决重大的技术难题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二、破解欠发达地区校企协同育人途径
   (一)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职业教育只有对接地方行业、对接企业需求、对接岗位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政策和发展规划中,将校企协同育人放在人才重要位置。自2016年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将校企合作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实施,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任务中实施,出台了关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校企合作育人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中。
   (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如果缺乏校企互动交流的平台,校企双方仅在落实订单培养、安排实习、招工就业等事项,校企双方平时沟通不多、了解少,扩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就有困难。因此,学校联合各专业代表性企业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设置校企合作办公室,制定详尽的合作章程,固定交流场所,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每年的校企合作年会,企业与学校共同就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管理和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校企交流,订单班、冠名班、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双赢局面,学生就业率、专业吻合度、收入待遇继续保持在省内高职院校前列,企业满意度、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推广服务;建设校企协同、师生联合研发团队,关注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实现学校、企业、师生在科技研发领域的互动融合,助推专业建设。在此平台下,一方面解决企业与学校联系程度不紧密,提高学校科研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给企业解决技术性问题,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源,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紧密合作的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如何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如何将该种模式应用于人才培养成果上,是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遇到的瓶颈性难题,为此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专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助于企业采取开放态度,以人才招聘驱动校企双方合作育人。我校现在的主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形式主要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订单班培养”“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等形式。
   为了实现学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快速对接,企业方将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线建设在学校实训场所,通过校企共筑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机会,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学生“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储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探索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同各知名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组建定向培养班,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2016年以来,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同成立珠海醋纤订单班、仁源订单班、富士康订单班、深圳地铁订单班等20个订单班。根据生产岗位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目标,实行“订单式”培养,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并开发相关课程。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以企业冠名的办学模式,成立了“仁源学院”“万讯创新创业学院”“永和建筑学院”。通过体制创新和以企业冠名的办学模式,构建了深度融合、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新机制。该模式以专业办学的方式纳入学院二级教学单位管理,企业方承担核心专业课的实训教学任务,其他课程教学及学生教育管理由学院方全部承担,进行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及设备支持,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用于专业建设。学校在开展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引入企业资金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双方师资骨干业务交流。
   实践证明,处于欠发达地方的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与企业开展多种校企合作形式等校企合作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校企協同育人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解决了企业用人之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又能使学校人才培养得到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能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昶,袁军平,申柯娅.“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55(7):47-48.
   [2]刘亚峰,汪卫.“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模式探讨: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1(10):26-27.
   [3]程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校企合作育人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1.
   [4]赵居礼,刘向红,贺天柱.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35-38.
   [5]李瑞娟,李瑞岗,李月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驱动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35,40.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