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创新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平台,更是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制度顶层设计不够、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校方实施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在保障机制、合作机制、共享机制等方面大力创新。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90-02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举措,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要求,更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深刻剖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快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决策参考。
    一、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全力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在产业转型的进程中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这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纵观世界的现代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框架。可以说,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引擎,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的重要途径。
    (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的新任务。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链的新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育高素质、零适应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平台
   受体制机制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大多系科班出身的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不足、实践能力不高。这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不利。从这一角度而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师资队伍与企业技能人才的双向融合与交流,能够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好校企合作这一重要平台,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立足当地办好高职教育、依托地方并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赢得各方支持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将技术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促使师生在校企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从这一层面上说,高职院校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就必然要依托校企合作这一重要抓手。
    二、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进程中,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够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也提出了相关的规划。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及原有体制影响,行业企业与公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体系和运行体制上有较大差异,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设计比较宏观,尚未出台比较细化的措施,这就导致企业与高职院校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存在制度上的障碍。特别是在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上,对于校企合作进程中的责任、权利、利益等方面没有明确和细化的规定,高职院校和企业尚未找到合作的平衡点和激励点。另外,有的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協调、监督等智能的缺位也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
    (二)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不强
   企业作为营利性社会组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开展一切合作的本源性动力。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以此保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有关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但企业的投入并非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并非都会到企业参加工作,抑或到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以及为企业创造的利润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预期。久而久之,企业便不再愿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高职院校中,而更倾向于企业内部人员的培养上,以此获得更加直接和更为长远的效益。基于这种情况,基于合作模式的桎梏,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观意愿上不够强烈。
    (三)高职院校实施合作的水平不高
   推动深度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将校企双方的合理诉求落实到位,这就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受成长背景、学科基础以及校园氛围影响,高职院校的管理队伍在执行力以及进取心等方面与体制外的企业人员有较大差异。校方的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日常运营、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在应对一些综合性、突发性问题上容易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得不到强有力的推进,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
    基于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结合在推进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各方要从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高规格布局、强力度推进,在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上要有所突破。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铺平道路、打通障碍,为各方的共赢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保障机制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現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推进校企合作已不再是高职院校的一家之事,更涉及产业、行业和企业等各个层面。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通过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各地政府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和行业企业需求的规章制度,从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在财政、税收、补贴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各类及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之中。对于一些支柱型或新兴产业,要制定不同的政策,以有效引导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只有通过制度性的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才可能得以健康运行,地方经济才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而实现长足发展。
    (二)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要得以深度推进,符合各方诉求、适应各方发展的合作机制必不可少。高职院校在推进与企业的合作中,切忌“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在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时要充分听取企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校企合作方案中,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过程、步骤以及相应的责任,并尽可能实现“权责对等”,切忌“企业的责任大于权益,而高职院校的权益大于责任”等情况的出现。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上,可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学习基地,引进企业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担任校内导师,推行基地共建、设施共享、师资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等举措,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合作机制的创新中,要注意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院校及企业的现实性、迫切性需求,进行调整,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三)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共享机制
   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用于企业后续发展;政府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要充分了解各方的内在诉求,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充分满足各方的需求,以此才可能实现校企合作的长远推进。从这一角度而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不仅要共享校企合作培育的高职人才,更要共享在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或科技成果,共享校企合作平台所带来的人脉和物质等资源。通过利益共享,激发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现实所需,也是高职院校发展必然。高职院校要在顺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大前提下,找准自己在地方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定位,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中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志民,吴冰.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43-147.
    [2]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
    [3]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37(3):70-72.
    [4]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5]徐叶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4):41-44.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