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国有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解决对策,对企业健康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想要使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的发展,占据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位置,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当企业遇到风险时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企业损失,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只有认清当下风险管理的不足,处理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出台对应的决策,才可以有效管控企业。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是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发现和收集企业在发展过程潜在问题和风险,并按照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内部控制是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对经营过程进行指导和规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保证企业可以健康、持久发展。内部控制主要是对风险进行设定,风险越高越需要稳健的内部控制。为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并提前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2008年,内部控制委员会在北京召开首届企业内部控制高层论坛,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随后,2012年,国资委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2]68号),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拉开了建设序幕。在研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国有企业建设内控体系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管理层缺乏内控意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没有形成
  由于长期在体制内发展的原因,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意识,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控的重要性。部分企业虽具备内部控制,但不具备可落实性,不能有效的管理企业。特别是企业的中层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简单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事情,并未使得所有员工认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管理企业中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脱节
  在整理现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现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普遍脱节,造成如此现象的不仅仅是企业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更甚者有些企业生搬照抄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有效的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风险状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内控建设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也是造成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的重要原因。
  (三)企业的监督机构有待完善
  为保证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获得良好的发展,有效的监督机制非常重要,而审计、监察等监督机构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国资委、审计署等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要求约束国有企业的行为,有效提升了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但是外部监督机构监督缺乏持续性,内设监督机构不具备独立性,使其监督能力大打折扣。
  (四)没有形成风险评估体系
  由于国内缺乏企业评价的统一标准,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主观性。在进行企业风险评估时,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不能及时发现风险规避风险,导致企业运营的严重后果。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构建
  针对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上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纯属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实施专业化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环境
  为保证国有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市场下健康稳健发展,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国有企业应推进自身产权的改革,可以通过战略引资,实施专业化重组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科学的控制体系以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另外必须明确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对企业内部记录与监督,避免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权力过于集中,可通过缩短管理半径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和风险控制。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为保证可持续发展,保证实现内部监督与反馈,国有企业需建立具有民主性、透明性、参与性的内部管理体系。该体系必须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管理。国有企业应积极推动“政企分开”的制度,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责权关系,进一步發挥监事会的作用。国有企业也可设定风险责任制:将决策受益与其企业风险挂钩,与此同时,为保证企业可以健康发展,企业人员应通过专业培训,培养具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当公司遇到重要决策问题时,能够最大化保证公司的集体利益,有效的规避风险,使得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决策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完善的决策体系,可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国有企业应建立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保证企业横/纵向经营和管理工作,可以积极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合理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对企业的调控能力。国有企业应确保“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到落实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予以持续完善。在实际工作当中,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风险责任制的方案,明确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并设定明确的奖惩措施,提高企业职工对风险防控能力。
  (四)提高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国有企业职工业务及风险管理能力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故必须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因此,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培训、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职工的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为确保企业职工的实操能力和理论水平能够相互匹配,可以通过“岗位轮换”帮助职工加大对部门岗位职责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定期对职工进行业务考核,优化管理队伍,实现企业更好的业务风险管控。   (五)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相互依存,内部控制主要是以风险进行设定。国有企業可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梳理完善本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及评价体系并实现动态管理。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风险的识别,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对应的体系以及制度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管理,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企业产生风险机率,以便促进企业的发展。
  (六)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为保证企业可以高效运行,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企业审计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对企业在经营和投资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预测,大大降低企业所遇风险。为保证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实现监督机制的独立性和持续性,一方面国家层面需加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监察频率及持续跟踪监督,完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需持续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审计的客观性,建立企业内部定期巡察巡检机制。在内部审计上也可以采用国外成功案例,将审计工作外包的方法使得监督部门的独立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必须处理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架构及内部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市场上的风险,使得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雅卓.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完善[J].经济与管理,2013 (8):80,81.
  [2]程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 (11):134.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 (04):3-12.
  [4]王洪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联分析[J].财会通讯,2014 (17):70-72.
  [5]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 (03):5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31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