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股权激励起源和实践的阐述,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现状、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股权激励如何贴合公司实际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约束,使股权激励真正成为上市公司习之如常、用之如常的制度工具。
  关键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近几年,“股权激励”这个词语在上市公司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建立了以股权为标的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其核心的原则是通过建立起激励约束对等的激励机制,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降低代理成本,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促进公司价值的提升。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员工的金手铐,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的股权激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股权激励的背后是公司所有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磨合,是公司与公司之间关于人才的较量。这是资本市场的冰与火之歌,是一场真正的权力游戏。
  一、股权激励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
  具有现代意义的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进入工业时代,该阶段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使得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股权激励产生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缓和社会矛盾。20世纪中后期,美国辉瑞公司首次设计并推出了针对高层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以股票期权支付经理人奖金,股权激励制度正式诞生。
  (二)国内股权激励规范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股权激励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底,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使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目标得到统一,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2006年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12月国资委发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2007年1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这三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正式建立。2016年7月13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并自2016年8月13日起施行。大量上市公司依据这些文件建立了股权激励制度,推动公司发展。由此,股权激励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
  二、股权激励的实践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呢?因为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本。
  数据显示,沪市1 600家公司中,最近三年有400家左右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方案,还有不少公司从未尝过“鲜”。其原因很值得深思。主要在关于人的价值这个问题上,认识还不一致。
  已有的沪市公司实践,也印证了“关键人”的作用。2016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当年有不少沪市公司推出激励方案,回头来看,这些公司激励后四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5%,而同期未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平均净利润增幅为8.53%。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学术界尚无过硬的研究证实,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股权激励通过绑定核心员工,换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提升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责任感。
  截至2020年4月30日,宁波辖区共有83家上市公司,其中有36家启动了股权激励,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行业,采用的激励模式以授予限制性股票为主,占比90%,其中有5家分别实施了多期,可见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实现多赢的工具。宁波辖区的上市公司积极探索和实施股权激励,其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股权激励要深入人心,也得打消一些顾虑。对股东来讲,担心的还是激励对象只重视短期业绩,甚至利用股权激励不当套利。要消除这些担心,还是要有清晰明确的约束机制。其一,自然是决策约束。股权激励怎么做,关键还是股东大会说了算。其二,是披露层面的约束。公司要通过信息披露把激励方案讲清楚、说明白,比如功能定位到底是侧重激励还是薪酬,背后有哪些考虑,不能搞得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再者,要在制度层面明确,比如规定激励对象有重大违规行为的,其获得的激励收益就应当返还。当然,还要有比较好的市场约束,能让投资者用脚投票。此前,沪市有一家公司推出的激励方案定位为激励型,考核指标和授予价格却明显偏低。投资者都不满意,方案披露当日股价即下跌近9%。公司也很快调整了相关安排。
  还有一个与激励效果密切相关的大问题,那就是税收。税率高低和纳税时点是实施的关键。股权激励为何在美国崛起,最关键的原因是美国实施股权激励税少。在美国,对符合条件的激励工具,相关受益人可以按资本利得来纳税,税率相对低了不少,持股时间越长享有的税收优惠也越大。纳税时点上,则普遍在激励对象真正取得收益后再行缴纳。在英、法等国家,相关税收制度安排也大体相仿。这背后的逻辑,主要还是充分认识到“关键人”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简单而言,把企业这个大蛋糕做大了,给予个人的小蛋糕就物有所值。相较而言,在国内,已对股权激励的缴税做了一些便利的安排,比如可以申请延迟12个月缴纳。但总体看,股权激励还是按照工资薪酬征税,税率相对按资本利得缴税还是较高。在纳税时点上,是以股票解禁而非实际卖出获利来确定。这无形中使得激励对象不得不提前卖出部分股票,有些甚至还需面临借钱缴税的窘況。
  纵观宁波辖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实情,政府部门也积极推行了股权激励税收退税的政策,但即便如此,按照工资薪酬征税的税率还是让参与股权激励的员工税负沉重。在当前为企业减税降负成为政策选择的大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税收制度做出适当调整和优化,可能是成本相对较小,却能从更深层次激发企业活力的一剂良方。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深思:国有企业推出的激励方案要远少于民企。以宁波地区为例,五家国企,仅有一家(宁波热电)实施了股权激励。这背后的原因颇复杂,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奉献精神强,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但是没有有效的激励,人的趋利避害本性还是难免会让他们在创新与守成之间选择守成。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活力也就很难充分释放。这几年,国企的制度机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力度也在加大,尤其是去年央企股权激励新规发布,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从实践层面看,也有不少公司已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有效的激励,让这些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经营业绩也长期稳定向好。下一步,国企股权激励能不能在步子上再迈大一点,作出更有吸引力的安排,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比如,也可以研究适度提高个人的激励幅度,增强激励对象的获得感,激发其全心全意为企业贡献才智的潜能。   三、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
  诸多公司的血泪史,给股权激励的制度设计带来借鉴。员工求利,公司求权,如今的股权激励已然实现利权分立,严谨的设计、精巧的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最常见的股权激励方案有以下几种。
  (一)股票期权激励(实股)
  授予公司管理层以期权,即承诺在一定期限后,激励对象可以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
  (二)限制性股票激励(实股)
  授予公司管理层以限制性股票,即公司管理层先按打折的价格买入公司的股票,在业绩目标完成后,就能解锁抛售。
  (三)虚拟股票激励(虚股)
  比如华为TUP,这一工具也是期权,一定时期内员工不拥有公司股票,但可以拿到等值的分红权。
  实施股权激励后,高管行权的标的最终还是股票,客观上仍会造成权力分散,给公司带来困扰。因此第二个防火墙诞生了,很多公司就选用员工持股平台,通过法人持股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从而实现股权结构的稳定。
  实行股权激励,可以由员工直接在目标公司持股,也可以设立持股平台,由员工在持股平台持股,再由持股平台在目标公司持股。直接持股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更好,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股则有利于创始人对目标公司控制权的掌握,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现有实践中,选择限制性股票工具的上市公司占绝大部分。根据上海荣正咨询2016年5月30日发布的《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国内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47家。其中,有117家使用限制性股票工具,占比79.59%;有7家使用期权+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型工具,占比4.76%;使用股票期权工具的上市公司有23家,占比15.65%。
  四、股权激励的目的和作用
  股权激励的目的是确保核心员工的行为符合股东利益,它是改善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说来,有如下这四个主要作用。
  (一)将经理人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
  (二)使经理人既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又分担企业经营风险;
  (三)既激励经理人又对其产生约束作用;
  (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提升公司竞争力。
  公司治理关注公司所有权层面的问题,解决的是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公司实际控制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目的是避免一方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股权激励制度是专门为处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目的是避免经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站在股东的角度看经理人,如果我“管”不了你,那么我就用股份来“控制”你,让你的利益与我的利益保持一致。好的股权激励,既能激发企业核心团队的潜能,又能把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業绩和效果,要鼓励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既要贴合公司实际需要,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约束,使股权激励真正成为上市公司习之如常、用之如常的制度工具。
  参考文献:
  [1]单海洋,张志敏.股权激励:实践与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杨晓刚.股权激励一本通:方案+范本+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林淙.股权激励的温与火[N].上海证券报,2020-4-8.
  作者简介:王 萍(1973—),女,浙江宁波人,经济师,本科,主要从事证券、金融专业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45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