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帝粒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达维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容器”投入使用,意味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物理试验正式开始
在欧洲正式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或将能够填补完美描述宇宙力量之源的最后一块“拼图”
几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等待的一刻,终于到了。
北京时间9月10日15时30分,在位于法国与瑞士边界的侏罗(Jura)山百米深处,一束质子被正式注入一个周长达27公里的巨大环形“容器”中,第一次完成了围绕整个环路的运行。
这标志着,这个名为大型强子对撞机(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容器”正式投入使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物理试验正式开始。负责运营这一设备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以及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科学家,已经耗费了14年的时间和大约400亿元人民币。
LHC的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吉利斯(James Gillies)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建造过如此大规模的仪器。而其中所用到的很多技术,在20年前甚至根本不存在。
在这些难以计算的付出背后,科学家们所期待的可能“奖赏”也将是十分丰厚的,那就是人类有望第一次捕捉到“上帝粒子”的蛛丝马迹,从而补上完美描述宇宙力量之源的最后一块“拼图”。
“审判”标准模型
我们身边的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又是如何构成的?这个问题是人类文明面对的终极问题之一。
到了上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构成万物。原子内部又可以细分为原子核和电子,而原子核又可以细分为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之所以能组成更为宏观的物质,则有赖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以及引力作用这四种基本的“力量之源”。
但是,有没有可能通过一种模型,把这些不同的基本力、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所有物理现象统一起来,以便呈现给人们一个更加简单、和谐的画面?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等人建立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就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20世纪物理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标准模型成功地将自然界四大作用力中除了引力的电磁、弱、强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并预言存在61种基本粒子。到了1995年,随着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顶夸克被发现,这一模型所预言的61种基本粒子中,已经有60种成功地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和验证。
现在,只要人们找到最后一种粒子――希格斯(Higgs)粒子,构建在标准模型之上的大厦就将完美无缺了。
实际上,希格斯粒子之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除了它是这个“拼图”中残缺的最后一块,还因为这种粒子对于整个标准模型都起着基石的作用。
在标准模型中,所有基本粒子都可以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类。其中,费米子组成物质,玻色子则负责传递费米子之间的各种作用力。至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希格斯粒子,就属于玻色子“家族”。
对于标准模型而言,它所遇到的惟一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质量起源的问题。它无法解释,在大爆炸瞬间原本只有能量没有质量的宇宙,是如何产生有质量的费米子和玻色子,并进而演化出无数星系乃至世间万物的。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P. W. Higgs)提出了“希格斯机制”(Higgs mechanism)。在这种机制中,各种粒子通过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强的质量就大;反之,质量就小。而希格斯粒子则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的产物,它可以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有人曾做过一个绝妙比喻,各种粒子通过希格斯场的过程,就像让一把勺子穿过厚厚的蜂蜜。不同材料做成的勺子,往往上面“沾”上的蜂蜜不同,即被赋予的质量也不同。
所以,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的答案,可能是完成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实现其完美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也可能是摧毁整个标准模型,迫使其做出修改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陈国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如果希格斯粒子存在,标准模型就可以解释已知的相互作用和粒子的性质;但假如它不存在,几乎注定会在科学界引起一次地震,“科学革命就要来临了”。
从加速到对撞
对撞机的主要原理,是积累并加速相继由加速器注入的两束粒子流,到一定强度和能量时使其迎头对撞。与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静止靶相比,利用相向运动的高能粒子束进行对撞,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效率更高。所以,近20年来,对撞机成为人类探索粒子世界最主要的手段。
目前的对撞机类型,包括正负电子对撞机、电子直线对撞机、电子-质子对撞机、质子-反质子对撞机和质子-质子对撞机。
1961年,造价相对较低、技术也相对简单的正负电子对撞机首先投入运行。位于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内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虽然只是一台中小型的对撞机,但自1990年正式运行以来,仍然帮助中国取得了一批在国际高能物理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不过,电子毕竟质量有限,对撞能量和强度自然也有所限制,因此,早在1984年,正在筹建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arge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LEP)的CERN,就已经开始讨论以后如何利用LEP那27公里长的巨大环路来建造更强大的设备。
因为对撞能量和强度越高,对撞产生新的粒子和新的现象的可能越大,所以,他们决定采用质量相当于电子1836倍的质子进行对撞,并将这一计划命名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强子”就是指受到强相互作用影响的亚原子粒子,又分为重子和介子,其中,重子就包括了质子、中子和超子等。
1994年12月,CERN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这一计划,并决定用质子作为对撞粒子,预计可实现能量高达14万亿电子伏特(Tev)的质子相互碰撞。整个工程总投资当时估计约40亿美元,由欧盟20个国家和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共同出资。
不过,由于工程进度的不确定性和材料价格的上涨,LHC工程曾一度陷于停滞,预算也一再提高。
现在的LHC,由1232块超导偏转磁铁、392块超导四极磁铁和超过2500块的其他磁铁构成两条并列的环形隧道;两束相反方向的质子束将在其中被电磁场中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进行长达几小时的反向绕行。在这段时间里,粒子会在LHC中作4亿圈绕行,在每一圈,粒子束会在指定的、放有探测器的地点每秒产生6亿次相互碰撞。
曙光在望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科学家分别参与了这四个探测项目的实施,他们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清华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陈国明告诉《财经》记者,LHC作为目前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对撞机,每秒钟就可以对撞400万次,平均每次有23对质子相撞。由于单个质子的能量为7TeV, 这样对撞总能量为14TeV;这个能量,相当于现役最高水平的美国费米实验室Tevatron的7倍之多。
作为一个直观的比较,当逐步达到最大值后,LHC所产生的每一个粒子束的1000亿个质子所携带的能量,相当于一辆400吨重的火车以每小时200公里速度运行时的能量。
“这样高能的对撞,将把质子完全撞碎,相当于模拟了宇宙大爆炸起始的状态。”他解释说。
正是由于LHC可以产生令人生畏的高能量,今年4月,40多年前预言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以78岁高龄参观LHC时曾对媒体表示:“几乎可以确定,(LHC正式投入运行后)很快就可以发现希格斯粒子。”
早在2000年,CERN的科学家在LEP上获得的数据就表明,希格斯粒子质量很可能为115GeV(1GeV=10亿电子伏特)。
今年8月,美国费米实验室刚刚宣布,他们的万亿电子伏特正负质子对撞机(Tevatron)以95%的准确率,排除了希格斯粒子质量在170GeV以上的可能性。
美国费米实验室物理学家科特莱斯曼(Kurt Riesselman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过去的实验结果,希格斯粒子的质量大概在115GeV到200GeV之间。
实际上,在两年前国际科学界已经把希格斯粒子质量95%的可能性放在了115GeV到153GeV之间。不过,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庄鹏飞看来,虽然可能性有95%,但也无法排除希格斯粒子质量在这一区间之外的可能。
原则上说,对撞机产生的碰撞能量越大,所能扫描的希格斯质量范围就更大。鉴于费米实验室可以探测的质量上限已经达到了170GeV,这自然更让科学家对LHC寄予厚望。
“科学家们都希望从LHC发现更多惊喜,由于它的能量是Tevatron的7倍,这就意味着它可以把粒子压缩到更小的距离上,以更大的精确度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结构。”莱斯曼补充说。
当然,由于即便LHC现在启动,得到准确的数据往往也要在两年之后,所以,费米实验室也已经决定把Tevatron对撞机的运行时间延长到2010年。
“麻烦制造者”
由于LHC还未正式启动,它能否带来一场革命仍是一个未知数,但麻烦却已经悄然而至。
2007年3月,美国学者沃尔特瓦格纳(Walter L. Wagner)和西班牙学者路易斯桑乔(Luis Sancho)在位于夏威夷的檀香山地方法院,将CERN告上了法庭。
他们认为,CERN并未认真评估LHC所存在的危险,它的运行可能诞生一种迷你黑洞;而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这将会吞噬地球。因此,他们提出,在安全性得到严格认证之前,LHC不能启动。
除了迷你黑洞,亦有人担心LHC的高能量撞击,会产生致命的宇宙射线、奇异物质(strangelet)、真空泡沫甚至磁单极子,从而对人类文明构成威胁。
针对这些担心,9月5日,在LHC正式启动前五天,CERN发布了针对LHC安全性的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报告,指出LHC不过是在实验室中再现了自然世界经常发生的粒子撞击。该报告是对2003年首次完成的安全报告的一次补充。
虽然所产能的质子束能量巨大,但对于单个质子而言,携带的能量和一只飞行的蚊子不相上下。因此,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LHC所产生的能量,根本不足以制造出所谓的“迷你黑洞”。
即使如一些新理论所预言的那样,由于额外的维度空间的存在,产生迷你黑洞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这也同样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因为这些迷你黑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完全分解掉,根本来不及对外界物体进行加速,更不用说造成任何可以看到的宏观影响了。
至于LHC所产生的宇宙射线威胁,报告指出,在地球之外的外层空间中,产生的很多宇宙射线的能量远超出LHC。地球在过去的亿万年间,相当于经受了百万次“天然”的LHC实验,但结果是这颗星球安然无恙。实际上,整个宇宙几乎每秒都在进行着10万亿次LHC实验,但迄今为止,人们没有观测到任何星系或者星星因此受到伤害。
这份报告指出,如果LHC中的粒子碰撞产生的后果会毁灭地球,那么地球根本没有机会存在,因为如果这样的撞击会产生毁灭性的结果,那么地球或者其他地球这样的天体早就被毁灭了。“这样的情况早已在地球上发生成千上万次了。”
不过,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科特莱斯曼博士告诉《财经》记者,即使希格斯粒子能够被发现,也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起了什么作用等。
正是因为意识到LHC的局限性,国际物理学界也已经计划采用国际大型直线对撞机(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ILC)作为新一代的高能物理对撞机,以克服环形电子对撞机向更高能区发展时遇到能量损失问题。
拟议中的直线对撞机是一台超高能量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它由两台大型超导直线加速器组成,分别将正负电子加速到250GeV的能量,对撞能量则可达到500GeV,以后还可以提高到1TeV。它将建造在总长约40公里的地下隧道里,预计最快也要等到2016年前后才能建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陈国明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把LHC比喻成“砸开核桃的榔头”的话,ILC就是个用来分析的“手术刀”,可以仔细分核仁的性质。
据透露,这个仪器耗资大概为67亿美元,最大的可能是在美国、日本、德国建造。当然,它具体的架构还要看LHC的结果,或许至少也要等到20年以后也未可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5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