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突破口,让语文课堂有“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显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若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那么如何用好語文教材这个典范性的“例子”,找准文中突破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让课堂更有实效。下面以一年级下《棉花姑娘》为例,谈谈我在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语文”的体会。
一、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会“情”促“说”
《棉花姑娘》是一篇富有儿童趣味的文章。主要讲棉花姑娘生病了,请了燕子、啄木鸟、青蛙来给它治病,然而这些小动物都“心有余而力足”没能治好课文棉花姑娘的病,最后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
文中一共配有四幅插图,一、二、三幅呈现的是棉花姑娘分别请求向燕子、啄木鸟、青蛙给它治病的内容,最后一幅是七星瓢虫来给她治病的内容。这四幅课文插图十分直观、生动,例如看着最后一幅图,读着文中最后一句话“她咧开嘴笑啦!”,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咧开嘴笑”是什么样的笑。课文插图像连环画一样呈现课文主要人物、情节。
(一)以“图”会情
学习第1自然段,在感受蚜虫“可恶”,与棉花姑娘“焦急”时,先出示漂亮棉花图,让学生感知棉花样子。学生说,棉花白白嫩嫩、棉花穿着绿裙子等。接着出示课文插图中长了蚜虫的那部分棉花,让孩子仔细观察图,并结合第1自然段想想棉花姑娘怎么了。两幅图对比观察后,孩子们很快就有了发现。
生:棉花姑娘生病了,有虫子咬它,它叶子变黄了。
生:我知道是那是蚜虫,会把棉花姑娘身上营养吸收走。
生:它的叶子黄了,有许多的蚜虫咬它,棉花姑娘会死。蚜虫很可恶。
生:可恶的蚜虫大口大口吸走棉花姑娘的血。
师出示句子“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许多可恶的蚜虫。”让学生读句子,学生有强调“可恶”这个词,但是语气不够明显。
师:听出来了,有一两蚜虫在你身上,你觉得有点不舒服了。
师再次引导看图,把关注点聚焦在黑压压的小虫上,学生又有了新发现。
师:起先是一两只,几只,慢慢地几十只,密密麻麻一大群一大群……,这么多的蚜虫爬在身上。
生:感觉全身都痒了,疼死了,可恶的蚜虫。(个别孩子作起鸡皮疙瘩的动作)。学生们再读这句话时,已读得“咬牙切齿”。“可恶”一词已理解十分到位!
紧接着再让孩子们读后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呀”,孩子们很自然就领会到棉花姑娘的焦急。有了插图的运用,关键词,句子的感情的体会就变得事半功倍。
(二)以“图”促说
在课文学习之末,我又设计一个环节:将四幅图一起呈现,让孩子们看插图练习在说课文内容。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流利说出课文内容,个别孩子还能加上自己的语言说得绘声绘色。这一过程中练习,孩子们马上运用了课文语言说话,巩固积累了课文的语言,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课文插图就像无声的语言,以绘画的视觉延续着文本的生命。它的形象、直观、趣味、让文本语言有了意犹未尽的意思。课文插图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用好“插图”,能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让课堂省时而有实效。
二、以“读”为突破口,读中品“味”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学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讲解是死的,读书是活的,读能赋予作品以生命。读得愈充分,想得愈透彻,悟得愈深刻。读让人感受,甚至感动。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默读、自由读、齐读、评价式导读、分角色读等。《棉花姑娘》在体会棉花姑娘三句同中又有异的请求“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时,创设情境与评价结合引导学生读,读中悟,悟后再读,读出同中之“异”,读出语文味。
师:棉花姑娘非常难受时燕子医生出现了,请你读。
师: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希望得到燕子的帮助,谁接着读。
师:可是燕子医生没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燕子走后,棉花姑娘的病情加重了。她又盼呀盼呀,终于盼来了啄木鸟,棉花姑娘又是怎么请求。你来读。
师:告诉大家,在读这句话时,为什么读得这么急切?
师:那鲜红的感叹好就是你焦急的心,小组接着读。
师:这下棉花姑娘的病更严重了,她已经奄奄一息了,这时候青蛙跳来了,她仿佛又看到了一线希望,请你读。
师:是呀,棉花姑娘生病了,她多痛苦啊。燕子飞来时,棉花姑娘恳求地说——(全班读)
师:没过一会,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急切地说——(全班读)
师:一只求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全班读)
在教师情景的创设下,孩子们读得带劲,语气一次比一次急切。青蛙出现时,希望又来了的“高兴”味读出来了。
三、以”人物”为突破口,演中学“用”
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必须能调动全体孩子的积极性。让全体孩子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对文中人物的扮演,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孩子们在人扮演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理解,有利于学生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在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各自本领不同时:
师:为什么这些医生都都不帮棉花姑娘治病。我们这就去找找原因,听听这些医生是怎么回答的?
师:(请一同学)燕子啊燕子,我身上长满了蚜虫,难受极了,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生: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
师继续追问这位学生:小燕子,你会捉害虫,你帮帮我吧。
生:不是我不帮你,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身上的害虫我不会捉。
师:你虽不能帮助我,但你还是很耐心告诉我为什么,谢谢你。我再去问问其它的燕子吧。
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虽然(另请一同学)小燕子,那你帮帮我捉害虫吧!
……
孩子们不自觉就被带入有趣的角色的扮演练习中。在扮演练习中,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各种动物的本领各不相同。不是愿意帮忙,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接着孩子们在小组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并让孩子们上台展示。在扮演的练习中,不仅深刻感悟文本,并锻炼他们表达,活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面对内容风格丰富、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语文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有重点的选择内容作为教学突破口,才能加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课堂更有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782.htm